一、湘雅医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及报考条件概述
据悉,湘雅医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通常在三月至四月进行。考生需满足特定资格方可报名参加考试,包括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通过同等学力人员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资格审查、完成第二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且通过考核取得合格证书等。对于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高校2021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或通过夏令营及提前面试取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的学生,可报考专业请参考中南2023年硕士招生简章。湘雅医重点招收的专业方向包括儿科学、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全科医学等。
二、医学骨科博士的SCI文章发表情况分析
医学骨科博士在SCI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是评价其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SCI文章越多,质量越高,越能体现出博士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但具体的情况还要结合学校和专业的要求来看。例如,有的学校可能要求科研型的文章必须发表在特定分区的期刊上,或者要求文章的影响力达到一定水平。医学类的SCI期刊也有很多,如《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等。
三、主治医师考试的时间安排及报考要求
主治医师考试时间通常在每年的固定时间段进行,具体安排由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根据报名情况另行通知。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四个科目。考生需要通过前三个科目的考试,并且成绩达到合格标准后,才能参加专业实践能力考试。报考主治医师的考生需要满足相应的学历、资历和工作经验等要求,同时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
四、协和医学博士的自白:为何选择放弃医生职业
在我人生的第8个年头,由于林巧稚的故事、琉璃瓦的魅力以及救死扶伤的使命感,我选择了投身医学领域。这8年中,我经历了学习医学的幸福和艰辛,但这一切在庞大社会、迅变时代和科学进展的交织中逐渐被稀释。
有一次同学聚会,一位在急诊轮转的同学分享了一个故事:一个因车祸外伤大出血的病人被送到急诊,因为没有担保人和住院押金,面对治疗与否的困境。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按照医学生的救死扶伤教育,我们当然会毫不犹豫地抢救。但在现实面前,医院的首要问题往往是治疗费用由谁承担。如果医生被责任感驱使而不考虑费用就进行治疗,他们可能会面临医院的批评。
如果这位病人因为经济原因无法获得药物,仅仅指责医生不救人是有些不公平的。医生只是大医疗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他们无法指挥整个医院,甚至无法调动药房。与过去老中医的权利无法相提并论。但在报纸的社会新闻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医生见死不救的报道,似乎医生都是势利眼,只给富人治病,不给穷人看病。
在看病这件事上,我们往往简化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而忘记了医患所处的医疗环境。我们看到的只是医生,他们是医疗体系的代表。但患者对于医学、医疗、保险体系的不满和怨愤,不应该全部转嫁到医生身上。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医生都遇到过医患纠纷。轻则遭受谴责和怒骂,重则面临法律诉讼甚至暴力。当被问及最害怕什么时,医生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害怕医疗纠纷。
医生的形象在越来越多人的印象中变得复杂。但很少有人确切知道医生这个职业的辛劳与风险。有调查显示,如今的医生已成为世界上最不健康的人群之一,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更容易遭受心脏病、胃溃疡等疾病的困扰,甚至需要心理咨询。
有一位美国老教授,行医50年后得知自己得了喉癌,从医生变成了病人。他重新审视了医学、医院和医生,体会到了作为病人的意义。他回忆自己作为医生时的高高在上,但成为癌症病人后,遭遇和心情与其他病人无异:不敢面对疾病的真相,被护士嘲笑,医护人员无视他的尊严,面对商业医疗环境的利润追求……
他自己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其实在他生病以前就已经存在,只是成为病人后,他的视野才被打开。一个医生要真正体会到病人所面临的问题,也许只有等他成为病人的那一天才能深刻觉悟。
这位老教授对比了角色转换后的感受:做医生时,他习惯做关乎病人生死的决定,拥有权力。但作为病人时,这些权力消失无踪。成为病人后,尽管他也认识一些熟人,但他只能像所有病人一样等待。他时常会遇到等待一个小时但看病只有几分钟的情况。处在“病人”角色的他,终于意识到医生的一点点同情心对病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正如这位老教授所言,每次痛苦的经历都能让他回想起自己行医时的情形。他更希望把这些经历分享给年轻的医生,成为他们日后的教材。他在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但生命没有这种机会。我能做的,就是告诉你我身上发生的事,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得到教训。”
那么,我们怎么为自己选一个好医生呢?一位待人友善的女医生,对病人总是轻声细语,充满关怀和同情。在与她交往的过程中,病人会感到非常舒适。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就是最好的医生。她的临床逻辑可能不够清晰,知识更新也不及时,更没有突出的科研成果。而一位拥有高级学位和海外学术背景的医生,在医院里很快获得了教授职称和科室主任的位置,但在真正的手术操作中,他的技能可能已经无法与长期实践的主治医生相比。对于一个普通病人来说,根本无法在门诊判断这些。
第34段,经过回忆,她提到每次医生查房时,她总能见到医生面带微笑地来到她的床前,她也会准备一些问题向医生提问。不仅如此,她还自学了妇产科学课本,对疾病的治疗历史、演变以及国际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了解。其中的一些趣闻和故事,对我来说也是首次听闻。
第35段,描述她在接受静脉插管化疗时的经历,虽然疼痛让她忍不住呼喊,但经验丰富的老护士轻巧地完成了任务。出院时,她询问病房老教授对自己的医疗知识评价如何,老教授赞叹她的水平甚至超过了一些本科学生。
第36段,这位病人以强势但友好的态度争取最好的医疗,与医生保持平等对话,最终赢得了医生的关注和尊重,带着健康的身体回家。甚至与部分医生建立了友谊,复查时,医生像老朋友一样打招呼。
第37段,医生和患者之间一定要是敌对吗?两个凡人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是坦率和真诚。成为吸引医生注意力但又不反感的病人,需要一定的公关技巧。这是当前我们面对现实的一种解决之道。当前的现实是,医生缺乏沟通技巧的训练,医患关系正逐渐走向对立。
第38段,讲述了一位美国女病人的经历:她既是全职病人又是全职医生,患有罕见的先天免疫缺陷综合症。她多次因病住院,经历各种感染疾病,甚至多次接受活检。她每月需要支付高昂的抗体和干扰素费用,当医生能减少这笔开支时,她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这也体现了病人面对疾病时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双重需求。
第39至40段,这位女医生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入了解了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她知道不仅是身体出了什么问题,还知道这对病人的心理影响。她表示,病人的经历塑造了她成为医生的方式,让她更能理解病人,更有效地与病人沟通。
第41至45段讨论的是疾病、恐惧和无常等问题。这位女医生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着生活中的疾病,她告诉大家: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都应该珍惜每一句亲切的话语和每一次仔细的检查。要知道控制疾病并不容易,疾病普遍存在并且最终会获胜。
内容58:医学的进步或许是以牺牲温情为代价的。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的乔治·萨顿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预言:“科学的演进使得大多数科学家逐渐远离了他们的初衷,转而研究更为专业和技术性的问题。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许多科学家已不再是纯粹的科学家,而是变成了技术专家、工程师,甚至是行政官员、操作工以及精明能干的商业人士。”
内容59: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现代医学领域。医学原本就是一门以人为本的科学,但现在却越来越展现出专业主义的冷酷一面。
内容60:小何因经常腰疼再次前往医院就医。她向我咨询时,我建议她如果能够持之以恒的话,就去看看吧。但她担心当天无法得到明确的诊断。尽管她做好了充分准备,但到了医院后,她首先被导医台分到了妇科。她挂了一个女副教授的号,进行了血常规、血生化、宫颈刮片、B超等一系列检查。许多检查的名称她都叫不全,也不知道其具体用途。医生告诉她等所有检查结果出来后再来。一周后,当所有结果都出来后,医生告诉她妇科没有问题,建议她去肾内科看看。她在肾内科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最终医生告诉她没有问题,建议她去骨科。小何对此感到困惑:“这些医学专业人士就是这样给病人提供解答的吗?他们似乎只看到我的解剖结构,而忽略了整体健康。”
内容61:除了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医德医风的下滑,实际上,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并不能完全责怪个体医生。他们每个人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方面是患者对医生人情味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现代医学分工日益细化的现实。有智者感叹:“技术专家深陷其问题之中,以至于世界上其他事物在他们眼中已不存在,他们的人情味也可能消失。”由于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过去一个医生面对一个病人的模式已被迅速取代为“一个医生面对一个器官”,甚至是“多个医生面对一个病人”。我们进入医院后,就像一架出故障的机器,等待被修理。
内容62:一百年前,一个医生只面对一个病人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当时的医学并没有那么多精确定量的检查仪器和指标,主要依赖于经验和感觉,在医生和病人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完成诊断。“人情味”是当时医生和病人之间的重要纽带。
内容63:如今,医生的情感因为缺乏专注而日益冷淡。现代医学在人文层面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当“科学主义”在医学领域逐渐成为信仰时,平易近人的温情可能成为治愈人们对医学冷漠偏见的良药。
内容64:我的母校曾是20世纪初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的医。它的起源与医学传教士有着密切的联系。那时,“医学传教士”面对的病人既包括身体又包括灵魂。
内容65:上学时,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学校第一任公共卫生教授兰安生的故事。他给冰冷的“白大褂”注入了温情,通过在北京城内成立“社会服务部”,提倡医生、护士走出医院,走入社区,拉近与市民的关系。他还邀请了“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到协和医院进行演讲。晏阳初告诫未来的医生说:“你们需要具备科学家的头脑和传教士的心灵。”
内容66:当时还是学生的陈志潜深受触动。后来他脱下“白大褂”,换上“灰长衫”,到中国农村当起了医生。作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他立志给医学带来更多温情,寻找医患关系更广泛的解决方案。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