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时间
重要提示:北京初二生物地理中考时间是2023年的一个重要关注点,考试定于6月某日进行。考生们务必仔细审题,准确把握考试时间。
####(二)考试策略与技巧
1. 认真审题
考生在答题前应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选项。
2. 关键词与隐含条件
题目中常会出现一些关键词,如“至少”、“主要”、“直接”等,考生应将这些关键词标注下来,以帮助自己更准确地理解题目。
3. 图示信息与关键点
对于图表题,考生应充分注意图中的细节,如曲线图的升降、拐点位置等,这些往往都是解题的关键。
4. 多法解题
遇到难以直接求解的选择题时,考生可以尝试使用筛选法、排除法、验证法等方法。
####(三)考前准备与注意事项
1. 饮食调整
考前要保证孩子的营养摄入,尽量少吃高盐高脂高糖食品,多吃蔬菜及水果,以保持饮食结构的合理性。
2. 穿着建议
根据天气情况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尤其是在温差较大的地区,要特别注意防止孩子感冒。
3. 心理调适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考试心理状态,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考试心态。
###二、初二上期中地理考试知识点梳理与解析
####(一)地理位置与疆域
1. 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
我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具有特定的地理意义。
2. 大洲大洋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
以下知识点依次涉及纬度位置、陆地领土面积、国界线、海岸线等,详细内容请参考下文:
解析:关于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领土面积等知识点,考生应熟练掌握,这些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在复习时,可以结合地图进行记忆,效果更佳。
####(二)地形与气候
1. 地形特征
我国地形多样,包括平原、高原、盆地、山地等,各具特色。如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等,其特征及分布需考生熟练掌握。
2. 气候特点
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各地的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以下知识点包括温度带、干湿地区、季风气候等,详细内容如下:
解析:气候和地形是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考生应结合地图和气候资料进行复习,深入理解各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气候规律。
####(三)人口与民族
1. 人口基数与增长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需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
2. 民族分布
我国各民族分布广泛,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而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各民族的特点和分布情况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以下知识点包括人口最多的省份和面积最大的省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等,详细内容请参考下文:
解析:人口和民族是了解一个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要方面,考生应通过复习相关知识点,深入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人口分布特点。
####(四)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建设
1. 山区灾害与生态保护
我国山区地形复杂,常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开发和利用山区资源时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 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气候的湿润程度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考生应了解不同气候类型下的生态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3、塔里木河作为我国最大的内河,其主要水源来自于昆龙山和天山的冰雪融水。而像长江这样的外流河,其河水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古老、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当属京杭大运河,它的历史地位无可替代。
45、黄河的发源地是巴颜喀拉山,最终注入渤海。
46、享有“塞上江南”美誉的是宁夏平原,这里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是河口,而中下游的分界则是孟津。
48、黄河下游的河床因泥沙沉积而逐渐抬高,形成了独特的“地上河”景观。
49、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该河段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的发源地是唐古拉山山脉,最终注入东海。它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被誉为“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
51、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宜昌,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则是湖口。
52、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被称为“九曲回肠”的是荆江地段,这里的治理措施主要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主要水源有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以及北面的汉江。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并注意保护和培育,就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珍惜并节约使用。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各类土地资源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和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而草地则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乱占耕地等。
61、土地资源保护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62、地球上的水资源中,海洋水占97%,而淡水资源仅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64、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虽然位于世界第六位,但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较少。为了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变化,兴修水库是一个重要的措施。
66、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的水资源南方丰富而北方缺乏,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为解决这一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跨流域调水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将长江水系的水调到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
1. 题目及答案解析
问题:造成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答案是A,即气候变迁,森林减少。这主要是由于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导致无法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同时气候变化也对土壤造成了严重影响。
原文:A、含沙量大 B、流速缓 C、结冰期长 D、水能资源丰富
题目:造成两种景观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答案是A,即纬度位置。由于哈尔滨和广州的纬度差异,导致了两地气候的巨大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3. 总结
(3)从各城市的降水量来看,降水主要集中夏季。
(4)关于南北方的雨季,南方的雨季一般开始较早,结束较晚,雨季较长;而北方的雨季则相反。
接下来是我国政区图的相关内容填写:
5. 在政区图上,需要填写下列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或简称:
(1)纬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区是(名称)。
(2)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名称)。
(3)与福建省隔海相望的省级行政区是(简称)。
以下是部分题目的答案:
题号 1-25...
答案 CADAC DCDEB BDDCB等。
关于长江的内容:
(1)宜昌和湖口是长江的重要地点,涉及水位、流量等问题。
(2)上游地区在长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涉及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水产、旅游以及改善自然环境等多重功能。
关于地理方位和地势的内容:
2. 我国地势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包括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秦岭和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地区。
关于中国人口和民族分布的内容:
我国人口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态势,黑河到腾冲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分界线。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分布广泛,少数民族则相对分散。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我国根据气温南北差异划分为多个温度带,包括热带、亚热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气候的湿润程度也影响各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吐鲁番盆地、青藏高原等地区的气候特点也各具特色。
最后是一些关于河流和地理区域的知识点:
正文段落:
在我国的大地上,流经众多的江河,其中包括蜿蜒曲折的长江、奔腾咆哮的黄河以及北国寒冷的松花江。这些河流的源头和流经的省份各有特色,让我们一探究竟。
长江,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源头所在的地区被称为三江源,这是其独特的水源地。其流动的路线穿越青海、西藏、四川等十余个省市区,直至流入东海。全长世界第三,在我国境内流经的路线堪称绵长曲折。黄河的源头位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一带,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在我国疆域上形成巨大的“几”字形走势。河流奔流不息,穿越青海、四川等九个省市区后注入渤海。而松花江则发源于内蒙古和吉林交界地带,流经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后汇入太平洋。
长江不仅长度居我国河流之首,其水量和流域面积亦是最广的。它被誉为“谁能宝库”和“黄金水道”。沿途的风景与人文景观丰富多样,为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黄河则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成为了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两条河流都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经济支柱。至于松花江,它在北方的冰雪世界中也展现着别样的风采和特色。这三条江河的存在为我们的家园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