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概述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旨在测试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答题时,请务必注意,所有答案需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二、阅读理解与答案分析
近期科幻电影观察:未来世界的暗淡与悲观
本文首先通过对近几十年科幻电影的观察,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众多科幻电影中,未来世界往往被描绘得暗淡而悲惨。无论是美国的、欧洲的,还是在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的影响下,这种趋势都普遍存在。
第二段提到的“写作内容开始趋向阴暗”中的“阴暗”,主要指科幻电影中描绘的未来世界,往往充满了荒野、黑暗、荒诞、虚幻、核灾难、大瘟疫等元素。在这些作品中,未来世界的主题往往涉及资源耗竭、惊天浩劫、科学狂人、专制社会等。
三、深入理解与探讨
1. “对未来乐观的思想基础”
文章认为,对未来乐观的第一个思想基础在于我们过去对科学的绝对信任和乐观预期。我们习惯将科学想象成一个绝对美好的东西,认为它无论如何使用都会带来更多更美好的后果。我们也把科幻视为科普的一部分,期望它描绘一个因科学技术发达而带来的美好的未来世界。
另一个思想基础则是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唯科学主义相信世间一切问题都可以靠科学技术来解决,这种信念引导出一个对人类前途的乐观主义信念。
2. “后现代思潮”的理解
后现代思潮主要体现在人类在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前所感受到的迷失和慌乱。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使我们就像乘坐在一列特快列车上,不知道列车将驶向何方,也不知道是谁在操控这列列车。这种感受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对未来的不安和悲观情绪。
四、问题解答与讨论
3. 对于“后现代思潮”的理解,恰当的选项是D。人类在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好像被其所劫持,产生了慌乱的心理。
4. 倒数第三段中的比喻表达作用在于形象地描绘出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以及人们在这种快速发展下的无助和迷茫感。
5. 根据文中所给数据,中法青少年在对待未来态度上的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基础和对未来的不同预期。中国青少年更加乐观,相信科学技术的美好和未来发展;而法国青少年则可能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两种不同的思想和行动方向。
6. 对于“中国的科幻作品在这个问题上与西方明显不同”,我个人持“喜”的态度。因为这表明中国的科幻作品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乐观预期和美好想象,这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忽视现实问题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而是要在乐观的基础上更加理性和全面地看待未来。
二、关于普希金的阅读理解题(略)
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他的作品体现了俄罗斯文化的精髓和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力量。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普希金的理解和欣赏,是理解俄罗斯文化和精神的重要一环。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文学的天空中出现了满天的星辰,其中茨维塔耶娃就是一颗明亮的星。她深受普希金的影响,对普希金的诗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普希金的诗歌给了她无尽的滋养和灵感。她经常与家人到普希金纪念像附近散步,仰望普希金像,感受普希金的精神和思想。她的悲剧性的一生也与普希金笔下的女子达吉雅娜有着相似之处。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写茨维塔耶娃,是为了展现她对普希金的热爱和传承。
第三段中提到普希金在俄罗斯的贡献在于唤醒善良的感情、歌颂自由以及给那些倒下的人召唤过恩幸。在文章中,普希金的作品永远被人民所喜爱,他的诗歌唤起人们的善良情感,他歌颂自由的时代精神,并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在文章的第五段中提到,“普希金纪念像既是散步的起点也是终点”,这句话的含义是茨维塔耶娃以普希金为精神支柱,她的生活轨迹始终围绕着普希金的精神和思想展开。
关于问题七的答案,两颗明亮的“星”可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叶紫等人。他们与茨维塔耶娃一样,都是普希金精神的重要传承者。他们各自在文学上的成就和贡献都闪耀出独特的光芒。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至于其他的问题,如文章为什么要写茨维塔耶娃、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错误项等,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分析和判断。这篇文章通过描述普希金和茨维塔耶娃的关系和影响,展示了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也与陆游的创作理念一脉相承,展现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情。22. 王安石认为“子胥之义”的“义”表现为在危疑之际,能自慷慨不顾万死,毕谏于所事。
23. 引用孔子之“论”的作用一是赞扬伍子胥之“义”,二是为下文伍子胥祠之“盛”作伏笔。
24.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伍子胥用吴国兵力打败了楚国而报仇雪恨。
25. 上文可以分为两层,第二层的起句是:然则子胥之节有以动后世,而爱尤在于吴也。
⑥灵魂在天地之间游走,其存在状态又何尝不体现出一种深远的人生哲理。我们通常认为郊游是在扫墓后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郊游意义深藏在《庄子》之中。庄子认为,人生不必过于执着于生存,因为生活就像是一场长途旅行,而死亡只是归途。庄子智慧地表达: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载,赋予生命让我体验辛劳,赋予衰老让我享受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我们应该把活着视为乐事,同样地,把死亡也看作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一种乐事。这是生命的“归”,是面对生死的一种开阔与豁达。面对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庄子以丽姬的故事为例,告诉我们可能会嘲笑自己对世界的依恋和不舍,在未来回首时。生命被视为一场旅行,死亡只是其中一站。这是庄子的深刻洞察和大智慧。
⑦孔子更进一步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朝闻道则夕死可矣。清明的本质就在于这个“道”。在自然的怀抱中,如杨柳依依、青青草地、古老的墓地和新坟之间,如果我们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这个“道”,那么我们与清明已经紧密相连。中国的节日往往是生命哲理的启示,是自然和谐、山水之美的感悟。依托自然元素,我们领悟到崇高、清廉、光明和正大等生命价值。通过生之乐感悟慈爱,通过死之苦感悟悲情。从而珍惜青春、年华、生命和因缘,感恩自然的恩赐,全力以赴,至死不渝。
⑧中国的节日大多与祭祀有关。通过祭祀来领悟生命的道理,这是中国人的智慧。清明是春天的祭祀,中元是夏天的祭祀,寒衣是秋天的祭祀,大年则是冬天的祭祀。在这些节日背后隐藏着的是欢乐的狂欢。悲哀和快乐相互感染,一体两面,这就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和大安详。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将追思和狂欢均匀分布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繁荣,让灵魂清明。中国文化的传承就是这样一代代延续下来,像一条长河。
⑨此时的“上河”已经不仅仅是清明的“上河”了。如果说上巳节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清明节无疑是中国的感恩节。有趣的是,这两个节日紧密相连,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从上巳的幽会求子到清明的祭祖念死,生死相续,相互映照。这种独特的“产业链”告诉我们,子不必强求,因为子孙的福祉在于祖先的德泽;祖先的祭拜也不必要过于形式化,因为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就是最好的祭拜。
⑩清明不仅是节日,更是人格的象征,是炎黄子孙特有的品格。出游时的惬意让人流连忘返,但夜幕降临之时,所有的愉悦都转化为归家的意愿。路上的行人因思念而断魂,因为我们始终在路上,出游的真正目的是让我们体会那个深刻的“归”。
乌镇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东西南北四瓣各自绽放着不同的魅力。西栅的花瓣在流水的环绕中显得轻灵烛白,散发着舟楫的气息。来乌镇的不仅是人类,还有白鹭、云朵和晨雾。与这些自然元素相比,依赖车船出行的人们显得尤为被动。晨雾就栖息在乌镇的水泽深处,一旦起舞,仿佛要缚住太阳,将人间幻化为海市蜃楼。
我在乌镇住在西栅,这里的宁静港湾由性情温婉的女子掌舵再妥帖不过了。西栅的渡船是我喜爱的那种,带蓬的木船,人工摇橹,既不像大船那样笨拙少情调,也不像只能容纳一两个人的小舟那样让人心生不安。船娘戴着斗笠,不紧不慢地摇着橹,即使在落雨的夜晚,河面上的灯影也如婴儿金发般鲜润明媚。
来乌镇的次日是茅盾文学奖颁奖的日子。清晨的乌镇被浓雾包裹,仿佛尚未醒来。我站在石拱桥上,只见河西岸的房屋仿佛晾晒着白色的丝绸,被雾气缠绕如梦如幻。上午雾散雨至,太阳难觅芳踪。如果说乌镇是朵静静的莲的话,那么颁奖典礼在我眼里就如昙花一现。随着颁奖的结束,与会人员纷纷离去,乌镇的各个码头开始忙碌起来。
石板桥上几乎不见行人,西栅悄然静谧。然而另一种明亮的光却在悄然升起。点缀夜晚的灯光以乳黄色为主,但也有幽蓝色的光带环绕着石桥,仿佛赋予了桥闪电般的气势。古朴的风灯在苍灰的屋檐下轻轻摇曳,随着晚风轻轻摆动,宛如恋人的温柔眼神。我走进一条深巷,周围空无一人,那些静谧的深宅大院让我怀疑里面居住的不是人,而是神灵。心中略感恐惧,于是我迅速回到离出发点不远的放生桥边。桥下有一家小酒吧,还有零星几个顾客。我踏上石桥,恰好看见一只载客的船只从远处缓缓驶来。我听到船上的客人在询问:“岸上是什么树?”船娘回应:“那是香樟树。”随后,船上的人语渐渐沉寂,只有水声在桥下流淌。当我准备走下石桥时,一阵梆声突然响起,这是打更的人在报时。尽管我不知道打更的人具体在哪个巷子,但这寂寥而空灵的梆声与教堂的钟声一样,让我心生清爽。我明白了,所有的荣耀和辉煌都如这盛花般短暂,转瞬即会消逝。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害怕独自走夜路了。
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晚仿佛变得明亮起来。《青年文摘》2009年第6期曾这样描述。
7.(4分)文中两处使用“丝绸”作为喻体,联系语境具体揭示这一意象的表达效果。
(1)“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这个比喻表达了白鹭翅膀的柔软和轻盈,给人一种优雅的美感。
(2)“只见河西岸的房屋,好像晾晒着一匹匹白色的丝绸”,这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房屋白色的外观,如同晾晒的丝绸一样洁白无瑕,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8.(2分)第③段作者写乌镇“船娘”,其作用是突出乌镇的人文气息和地域特色,通过船娘的回答反映出乌镇的环境和人情。
10.(6分)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恰当的两项是:B项和E项。B项中描述了乌镇如梦似幻的氛围,与文章中对晨雾和白鹭的描写相符;E项正确描绘了鸟镇和晨雾的情态,给人和谐柔曼之感。
11.(3分)本文记游的行文脉络为:作者首先描述了乌镇的整体位置形态,然后描绘了晨雾中的景象,接着写自己在乌镇的活动和体验,最后聚焦于梆声这一细节进行描写。
12.(4分)文中虽然“梆声”写得不多,但并不影响文章的扣题。文章主题是通过梆声来展现西栅夜晚的静谧与禅意深厚,虽然着墨不多但意境深远。文章中还通过其他描写来丰富内容,如灯光、船娘等,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乌镇夜景图。
(以下为填空部分)
13.(任选6空)(6分)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柴门闻犬吠。
(3)阴阳割昏晓。
(4)唯见江心秋月白。
(5)所以游目骋怀。
(6)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7)青翠入皇州,(繁华夜景令人流连忘返)。 【答案非唯一】 【注释】(本题考查学生的诗词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接下来的部分涉及到阅读和回答问题,无法直接为您作答。建议阅读原文理解文本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23.起笔句“髯公近日做诗否”的具体作用是引入话题,表明诗人对髯公的诗歌创作有所关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24.第一段中运用了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繁华的城市”与“空荡的乡村”以及“喧嚣的市井”与“宁静的田园”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25.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描绘出诗人心中的理想世界,通过对比“喧嚣的市井”与“宁静的田园”,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都市生活的厌倦。也传达出诗人追求心灵自由、远离世俗纷扰的美好愿望。
26.第二段“只胡乱做将去,自有水到渠成日子”一句在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它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看法,认为只要随意创作,自然会有好的作品出现。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自信和从容态度。
27.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提示:人生亦如此,当一个人的心灵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落点时,他必须清理出前方的一棵树。否则他的心会因过度紧张而死去。请以“落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28.2023年深圳二模出成绩时间如下:福田区:4月26日-28日;宝安区:4月27日-28日;坪山区:4月26日-27日;龙华区:4月28日-29日;光明区:4月21日-22日;罗湖区:4月26日-28日(听别人说福田、罗湖联考);大鹏新区:4月26日-28日;龙岗区:5月6日-8日。深圳2023年高中毕业考试二模共有5.12万人参与考试。二模是继一模后面的又一次模拟考试。二模与一模题型是互补的。
29.2022深圳二模历史类本科分数线为422分、物理类本科分数线为414分。历史类:高分优先投档分数线540分(语文105分、数学86分、外语112分、历史77分、再选两科160分);本科分数线422分(语文89.5分、数学54分、外语78.5分、历史61分、再选两科139分)。物理类:高分优先投档分数线524分(语文98分、数学97分、外语105分、历史67分、再选两科157分);本科分数线414分(语文86.5分、数学70分、外语75.5分、历史45分、再选两科137分)。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