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度与纬度的递变
1. 经度的变化: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则为西经度。
2. 纬度的变化: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则为南纬度。
二、地理形状与长度
1. 纬线的形状与长度:纬线是互相平行的圆,其中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向两极逐渐缩短。
2. 经线的形状与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三、方向与位置判断
1. 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2.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 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为界,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4. 东西方向的判断:遵循劣弧定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5. 地图上方向的确定:通常“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如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在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四、等值线与地形地貌
1. 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2. 等高线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等高线的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3. 等温线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五、天体与天体系统
1. 天体的类别:包括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 天体系统的层次:从总星系到地月系,包括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等层次。
3. 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如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如天王星、海王星)等。
4. 月球的特点:月球的正面永远朝向地球,有昼夜更替,但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等地形地貌。
六、地球生命与太阳活动
1. 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等。
2.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包括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等。太阳活动中的黑子和耀斑是标志性的太阳活动,其中黑子的变化周期为11年。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的气候、无线电通讯和地球的磁场等。
3. 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七、地球自转与公转
1. 自转方向与速度: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自转的真正周期为恒星日(23h56m4s),而一个太阳日表示昼夜更替的周期(24小时)。
2. 晨昏线的概念:晨昏线是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和白天向黑夜过渡的线,其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时为春秋分,与经线交角最大时为夏至和冬至。
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例如北京的时间比上海和广州的白昼时间更长。而在冬季,昼短夜长,向南方向白昼会逐渐增长。
昼长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等于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或者等于24小时减去夜长。日出的时间可以通过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而赤道地区的日出时间大约是早上6点。同样,日落时间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得出,赤道地区的日落时间大约是傍晚6点。
地球之所以会出现昼夜现象,一是因为它是不透明且不发光的球体,二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地球的公转以及倾斜角度则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地球在七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时,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最慢;而在一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在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最大,而赤道及南半球则达到最小。而在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最大,赤道及北半球则达到最小。
关于昼夜长短,如果在北极圈以内,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的现象。等温线在陆地上通常向北凸出,海洋则相反。气压带和风带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北印度洋的洋流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会导致洋流呈顺时针流动,而东北季风则使洋流呈逆时针流动。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河流方面,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而受夏季风影响的河流大多进入汛期。
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则受来自大陆的风影响,寒冷少雨。在农业生产上,普遍高温时,农作物进入生长期,而北方地区则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则可以生产反季节蔬菜和瓜果。
还介绍了气象灾害如旱涝、暴雨、台风、寒潮、沙尘暴等。同时探讨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热力过程等基础知识。最后还涉及到了风的形成、风向、锋面与天气、气压系统与天气等内容。
季风环流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在亚洲和太平洋中心,季风环流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时,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而太平洋上则形成夏威夷高压;而到了冬季,则相反,形成了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
在东亚地区,季风环流表现为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这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引起的。而在南亚地区,季风环流则更为复杂,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这是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以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的气候受季风影响很大,旱涝灾害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例如,春末时雨带位于华南地区,夏初则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季节。而随着季节的变化,副热带高压的进退也会影响我国的雨季开始和结束时间,进而影响旱涝灾害的发生。
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以及人类活动等。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首先是要判断南北半球、热量带以及雨型。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差异较大,例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等。
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也值得关注。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而海洋性气候则相反,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主要的气象灾害如暴雨洪涝、干旱、台风等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如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滥砍滥伐森林等都会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例如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植树造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
关于水循环,它是维持全球水动态平衡的重要过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等。不同地区的河流补给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我国东部地区以降水补给为主,而西北地区则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海水等温线的判读也是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判读等温线,我们可以了解洋流的流向和海水温度的分布情况。洋流的形成与定向风密切相关,而洋流的分布也受地球风带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海洋,我们需要掌握洋流分布模式图等相关知识。
1. 关于中低纬度洋流,北半球洋流圈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则呈逆时针方向。中高纬度洋流在北半球呈现出逆时针方向的流动。在南半球的40-60度海区,西风漂流现象显著。在北印度洋地区,季风洋流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而在夏季则转为顺时针流动。
2. 洋流对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暖流能够增加温度和湿度,而寒流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洋流还影响海洋生物分布、渔业生产、航海以及海洋污染。世界主要的渔场如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以及秘鲁渔场都受到寒暖流交汇的影响。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区域,这是因为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同时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使得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3.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如海啸和风暴潮。而海洋环境问题则主要源于人类活动的破坏,如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和赤潮等。
4. 地球内部被分为几个主要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根据其成因被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壳物质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以及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5.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和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则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地质构造包括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现象是由于外力侵蚀和岩性差异造成的。
6. 地垒和地堑是地质构造中的典型地貌。例如庐山和泰山是地垒地貌,而东非大裂谷和河平原则是地堑地貌。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如背斜可用于储油,向斜可用于储水。在选择大型工程位置时,应避开断层地带。
7. 水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特征。流水侵蚀形成了沟谷、峡谷、瀑布和溶洞等地貌;流水沉积则形成了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和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等地貌。风力侵蚀和沉积也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
8. 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其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特征。陆地环境还存在地域差异,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9.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包括山地所处的纬度、海拔、阳坡和阴坡以及迎风坡和背风坡等。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0℃等温线的海拔和降水量。非地带性因素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影响等也会对陆地环境产生影响。
地震是目前最不可预测且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为无感地震,但真正具有破坏性的地震每年约有1000次。面对突发的地震,采取正确的自救与互救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图示中展示了一些常见的避震方法,其中有一组方法被认为不完全合理。
我们也要关注水资源问题。例如,在每年的3月22日世界水日,我们都会思考全球的水资源问题。由于管理不善、资源匮乏、环境变化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原因,全球约有11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26亿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在此背景下,许多地区因水而引发冲突。全球有60%的地区面临水资源不足和供水紧张的问题。
让我们再来看看玄奘西天取经的路线图。玄奘西行路线上的长安、高昌、那烂陀三地的气候类型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玄奘西天取经最后到达的半岛名称也引人关注。
接下来是综合题部分。某国的经纬网图和等高线图显示,该国地形特点为东西高、中部低,山地南北延伸。武汉作为长江和汉江两大河流的交汇处,其选址及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针对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但外运能力弱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电力资源,实现西电东送。对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其地理位置优越,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地位,同时交通运输发达,水陆空交通便利。
宜万铁路是沿江铁路的关键段,其建设经历时间长久且工程异常艰巨。关于宜万铁路奠基仪式时的情况,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恩施的昼夜长短变化为白昼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沿江铁路建成后,将填补我国铁路间的空白,提高铁路的灵活性,并缩短沿江城市间的运距,节省大量运费。
西昌水稻种植与土壤、气温等地理条件密切相关。该作物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我国南方为主产区。种植技术包括种子处理、栽培基质选择和秧苗移栽等关键环节。正确的种植方法和技术对于获得丰收至关重要。
在种植过程中,如果发现植物出现缺苗的情况,我们必须立刻进行补苗操作,确保种植区域的密度不会受到影响。补苗后,为了保持土壤湿润,我们需要定期进行灌溉处理。特别是在幼苗生长到大苗的阶段,水分的供给尤为关键。在灌溉时,只需确保水分淹没到植株的三分之一处即可,避免过度浸泡造成不利影响。为了促进作物的生长,还需要适时添加硫铵肥料。
除了灌溉和施肥,除草也是种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在种植初期,建议每周进行一次除草处理,使用以恶草酮为主的除草剂进行喷洒。当作物长势良好时,我们可以在肥料中加入苯噻酰除草剂进行混合搅拌,再进行喷洒。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杂草对作物生长的干扰,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通过这样的管理措施,我们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达到更好的种植效果。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