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论带评的方式,深入探讨了中国山水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精神和创新发展。文章分析了传统型、新传统型和实验水墨等不同创作理论下的艺术探索,同时也对当前艺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
关键词:新传统型、实验水墨、艺术精神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正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艺术创作,其当代化进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艺术的创新,更关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严密的系统。这种艺术精神在道家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天人合一”这一最高审美境界的观念上。道家哲学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在中国美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演进密不可分。从古人的“论画六法”到现代的绘画理论,无不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意象、气韵、空灵和境界作为传统艺术精神的主要审美范畴,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东方艺术韵味。
在上个世纪末期的中国绘画艺术格局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伤痕绘画、乡土绘画到实验水墨等不同的艺术流派。这些流派的艺术实践,既是中国画现代化和当代化的探索,也是中国当代绘画在不断变革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定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们的争论从未停止,而争论也带来了理论上的突破和动力。
传统中国画在近代以后面临着西方理论和制作方法的双重压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绘画的求新求变始终在不断受到冲击又不断自我反思。自20世纪初期始,中西合璧的艺术样式就已出现,一些画家努力实践着以传统山水画为基础,引进西方绘画的一些艺术审美规则的创作道路。这种创作导向被舒士俊先生称作为“新传统型”。
与此“实验水墨”的创作者们则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笔墨”与文化身份的观念束缚,大胆进行中西融合。他们以笔墨创新为己任,回应着中国艺术现代化的文化转型。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各种不良风气,如过度渲染、附庸消费主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
“意象”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论、诗论方面的重要审美范畴。它为中国传统画论提供了审美的和思维方面的基础,对中国书画中的“笔墨”论影响深远。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断领悟和把握意象,尝试新的理解和创作上的突破。
中国山水画的当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它不仅涉及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更关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们的探索和实践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独特体验——“空灵”之韵
不同于“意象”,“空灵”是反映中国古典文人审美倾向的独有心理。“空灵”的审美效果源于宗教的深邃感悟。佛教教义的深远意蕴,为这世间带来了一种既神秘又充满生命灵气的美。禅宗的智慧,在于在实与虚之间游走,跨越了有无的界限。
“空灵”一词,源自佛教的“四大皆空”,它是一种纯净的、可以进行审美静观的形象环境。“灵”则体现了生命的自由状态。当“空灵”的概念渗透到中国艺术中,它所展现的是一种在虚静、纯净、开阔的氛围中传递生命灵气的艺术境界。
在绘画中,“空灵”的意味主要体现在画中景物与观者内心的互动。这讲究笔墨的意蕴,如“计白为黑”的智慧,以及“线”的飘逸。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有三远”的创作原则,为“空灵”之美预设了物理空间。在这空间里,静谧的画面中融入了一片留白、一缕云烟、一条小溪、一道山脊等具象元素。这些元素在观者的眼中,能够体悟到永不停息的生命脉动。
中国画的魅力在于线的运用。古人总结的创作方法如“十八描”、“十八皴”等,充分展现了线在中国画中的魅力。线的组合关系,如疏密、粗细、长短等,形成了多样的节奏和韵律。而线的操作过程则要求运用各种笔法,产生线之美感,赋予其情感和意境。这展现了观者从线条的拟象到抽象,从形式到意蕴的艺术趣味。
当代中国画在掌控“色”的艺术方面,有一些作品特别引人注目。比如,《国画山水》及《高山仰止》系列,以气势磅礴的山岳与水墨交融,创造出令人陶醉的景象。《山深天地接》则采用了平远构图,近处的山石、中间的湖面以及远山的放置,都构成了辽阔旷远的艺术效果。
阮荣春的艺术实践是值得关注的。他坚守中国画自魏晋以来的传统,同时在继承中创新。他的作品严谨地遵循了如“石老而润,水净而明”等技法要求。他的《静心图》中,人物与山水交融,一缕云烟延伸出画外,于静谧中显现出“道”的玄秘之境。阮荣春提出的“正气”、“文气”、“静气”等主张,体现了他的艺术操守和知识分子的良心。
在当今艺术创作多元化的趋势下,阮荣春仍能秉承传统中国画的路线,并积极创新。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传统意趣,还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无论是山峰的峭壁、云绕树挺,还是亭桥楼榭的融合,都展现了生命灵气的自由流动。他的作品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坚守和传承,也是对现代审美的探索和创新。
“空灵”之美是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独特体现,它不仅体现在绘画中,也贯穿于中国艺术的各个方面。当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也在不断创新,使“空灵”之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新传统型创作并非摒弃传统精神,而是将其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李宝林作为李家山水的传承者,大胆创新,继承并发展了李可染的“积墨”传统。他的山水画作,如《水墨疆山》系列,在传统山水的题材中融入时代意识,体现出视像时代的审美方式。正如黑格尔所言,画家在运用传统题材时必须将其转换为与古代人完全不同的精神和情感表达。黄格胜的作品也追求“色”与“传统”的结合,其《古园春色系列》老树宅亭、草木丰茂,展现出一种幽雅之境。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王国维“境界”说的一种体现。
当代中国山水画在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抽象水墨画得到发展,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对传统技巧的改造达到新的艺术境界;注重写实和在传统水墨画基础上融入现代思考的作品也在不断增加。在近几年的一些展览中,抽象主义仍然是艺术家关注的方式,但传统的影子也在时隐时现。深圳水墨双年展等展览活动为实验水墨提供了足够的承认,并推动了当代水墨的发展。在创新过程中,也应警惕对西方绘画的盲目摹仿,以及表意不明确、墨团堆砌等问题。展览活动传达出的强烈信息是:走向现代化时不抛弃传统,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形式得以健康发展。
鲁迅美术研究生考试日程详解
尊敬的考生们,以下是关于鲁迅美术研究生考试的重要信息。
鲁迅美术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学府之一,拥有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和艺术学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为了继续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于2007年面向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报考要求如下:
考生需拥护中国的领导,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学历方面,需符合承认的应往届本科毕业生或同等学力人员。对于同等学力人员,需提供相应材料证明。
报名流程如下:
1. 网上报名:所有考生需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进行报名,时间为2006年10月10日至31日,每天9:00至22:00。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提前报名。
2. 现场确认:考生需到所选择的沈阳市内五区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网报信息、缴费和照相。时间为2006年11月10日至14日。
考试安排如下:
1. 统考时间:2007年1月20日。
2.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满分为100分)和外国语(英语或日语)(满分为100分)。
3. 专业考试报名及考试时间:到我院研招办报名,考试时间为2007年1月21日至23日。具体安排详见附表。
我院将在考试后根据考生的成绩、平时表现及思想政治状况确定录取名单。对于计划内录取的学生,学费按有关规定执行。对于定向、委培和自筹经费的学生,学费为每年18000元。史论及美学专业每年学费为15000元,学制三年。
考生报名时,需关注以下事项:
1. 考生与所在单位的问题需自行处理,如因报考问题导致不能复试或录取,后果自负。
2. 现役军人报考需按解放军总政治部规定办理。
如有疑问或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我院研究生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9号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电话:024—23930883,邮编:110004。
《中国书画研究手册》杨仁恺著,由辽海出版社出版,涵盖了丰富的书画鉴定知识,于1999年问世。紧接着,《中国书画》杂志(修订本)问世,由杨仁恺主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对于中国美术历史的研究,中央美术美术史系的专家们集体编撰的《中国美术简史》成为重要的参考书籍,该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行,同样是研究者的必读之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薄松年的《中国美术史教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洪再新的《中国美术史》和中央美术编的同名书籍也是重要的美术史资料。除了对中国美术的研究,对外国美术的研究也是重要的方向,有多部著作可供参考。西方美术史的教程则由李春所著的书籍进行介绍。《艺术发展史》一书也是著名学者贡布里奇的经典之作,被广大艺术爱好者所熟知。对于设计艺术学的研究者来说,《中国工艺美术史》和外国工艺美术史同样值得关注。而对于复试科目和艺术管理研究方向,也需要针对艺术美学和美术概论进行深入学习。《书画鉴定研究方向》的复试科目为专业写作。关于美学原理的期末考试重点,包括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及其发表的美学论文《Aesthetik》,日本的中江肇民用汉字“美学”翻译的美学学科体系包括个体化和群体化的审美理想等内容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同时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康德以及黑格尔等人的美学理论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日出印象》是著名的画作代表之一,并且与之相关的美学原理也是考试的重要方向之一。最后提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和狄德罗的观点也是美学原理中的重要部分。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