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教材为《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全套教材。对于不同类型的人员,需要精读的教材部分也有所不同。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 Ⅰ类人员(如献血组织人员、采血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精读导言册以及第一册。
2. Ⅱ类人员(如检验、质量控制、血液研究等人员)需要精读第二册、第三册以及导言册的第四章(质量和质量保证)。
3. Ⅲ类人员(如血库、成分制备等人员)需要精读导言册以及补充教材(成分输血)。
4. Ⅳ类人员(与采供血业务相关的后勤人员)需要精读导言册。
5. Ⅴ类人员(采浆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样需要精读导言册以及第一册。
6. Ⅵ类人员(主要是检验、质量控制人员)需要精读第二册、第三册,并阅读导言册的第四章。
具体的考试时间会根据不同的血站或者相关的政策规定而有所不同,需要关注相关通知。
二、关于献血后能否进行高强度考试的问题
献血后是可以进行考试的,包括早中晚一整天的考试强度。由于献血对身体造成的影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献血后机体的调节和恢复是需要时间的,所以献血后要注意营养的摄入和保持适当的休息。
2. 如果急需快速进入运动状态,献血后五天是身体不断新陈代谢血细胞的过程,需要注意食物丰富,避免更大强度的运动。
3. 献血后2天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和剧烈体育运动。建议运动会后再献血。
4. 献血200CC以下,如果身体健壮三天后可以跑1500,但如果身体不健壮,建议不要参加,以免出现头晕、四肢无力等症状。
5. 一般两周以后就能正常的参加一些常规的体育运动了,不过如果感到不适也应该立即停止。
三、血站护士上岗证考试试题
1. 关于《血站质量管理质量管理规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选项描述的规范是根据《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制定的;b选项描述规范是血站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提供采供血和相关服务的一般血站;c选项描述规范不仅适用于一般血站,还适用于所有血站;d选项描述最高准则是错误的。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2. 关于质量管理职责,下列描述错误的是:d选项描述所有员工记录和保留管理审核的情况和内容是错误的。其他选项描述了法定代表人的职责、所有员工的职责等是正确的。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3. 关于组织与人员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关于组织与人员的几个描述中,正确描述了设置满足献血宣传和献血者招募的部门、高、中、初级卫生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中心血站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资质要求以及传染病病人和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携带者的限制等要求。因此正确的答案是d选项所描述的几项内容。其他选项中均存在描述错误的内容。
4. 关于质量体系文件的描述正确的是:正确的描述了质量体系文件应包括的内容以及文件的管理和使用要求等。其他选项中均存在描述错误的内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所描述的内容。
关于采购关键物料的管理,生产商和供应商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并接受每年的评审。有特殊温度、湿度或其他条件要求的物料,必须进行严格的监控。物料的储存期限和有效期自入库起通常为半年至一年,并明确标识。在安全和卫生方面,需要制定并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有一名直接对法定代表人负责的安全与卫生负责人。建立员工健康档案,进行必要的病原体感染情况检测,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献血者和员工。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必须管理采供血主要过程,开发、设计、更改和确认应遵循基本原则。在血液的标识及可追溯性方面,标签的底色应为白色且牢固粘贴,血液标签的内容应符合相关规定。在记录方面,应详细记录从血液采集到发放和运输的整个过程,并确保原始记录的保存时间为十年左右。对于监控和持续改进,应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确认并形成确认报告。在献血场所管理方面,应有充足的设施、合理的布局,满足健康和安全要求。在献血者招募方面,应建立和实施指南,以自愿无偿的低危人群作为征募对象,鼓励定期无偿献血。在献血者健康征询和评估方面,应由接受过培训的医技人员依据相关要求进行,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血液采集管理方面,应对献血者资料进行核查,确保从符合要求的献血者中采集血液,并对血袋和血液保存液进行检查。关于献血记录,应包含个人资料、健康征询结果、健康体检结果等,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名。在血液成分单采方面,工作必须由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担任,使用符合标准的设备。在血液检测方面,必须获得相应的执业证书并建立和实施检测报告的接收和利用程序。以上内容是对原文的重新表述和整理。血站质控实验室应严格遵循《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和管理。
20.关于血液制备,选择错误的说法是:
a. 制备的血液必须符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b. 执行血液制备、贴签、包装、入库等程序。
c. 血液制备环境应保持整洁卫生,并定期进行消毒和温度控制,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有效性。
d. 血液制备过程中无需在密闭系统进行,若只能在开放系统进行,则应严格控制以避免微生物污染。
21.关于血液制备,正确的说法是:
a. 对所有血液制备设备应按规定进行维护和校准。
b. 血液制备的程序和方法不需要经过审核确认。
c. 使用的一次性塑料血袋在经过质控部门确认合格后即可使用。
d. 执行血液常规抽检程序,对抽检结果进行分析、偏差调查,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22.关于血液及其包装标识,正确的描述是:
a. 使用联袋时,在分离之前应检查原袋上献血条码的一致性。
b. 对非一体性的血袋,必须确保每个血袋贴上正确的献血条码。
c. 对一体性的血袋,同样需要确保每个血袋贴上正确的献血条码。
d. 对合格血液进行贴签时,应再次核对征询表中的信息。
23.关于血液制备记录,错误的说法是:
a. 应确保对血液制备过程的追溯包括人员、设备、血液来源和原材料、方法步骤、环境条件等信息。
b. 追溯至少应包括:血液的交接、成分制备过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校准、环境控制等。
c. 除了上述信息外,还应包括成分的常规抽检及质量结果分析、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等记录。
d. 记录应有操作执行人员的签名以及时间和日期的标记。
24.关于合格血液的放行程序,错误的说法是:
a. 放行人员需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并经过授权,质量管理人员应监控血液的放行。
b. 在清查每批血液中的不合格血液并安全转移处置后,方可放行合格血液。
c. 确定每批合格血液后贴上标签并经批准放行后即可直接发放给临床单位。
d. 所有不合格的血液经核实后应该立即进行焚烧处理以防止交叉污染。
25.关于血液保存管理程序,不符合要求的是:
a. 保存地点需具备防火、防盗和防鼠等安全措施,未经授权人员不得进入。
b. 保存设备应可靠运行、温度均衡,并具备温度记录和报警装置。
c. 应随意放置并存储以确保不出现交叉污染。
d. 不同品种和血型的血液应根据储存要求分开存放并标明标识。
26.关于血液发放与运输,正确的做法是:
a. 建立和实施遵循先进先出原则的血液发放程序。
b. 建立和执行始终在4℃下运输的血液管理程序以保证其安全有效。
c. 对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进行持续监控以确保其稳定并符合要求。
d. 运输箱上只需标明运输目的地即可,无需其他信息。
27.关于血液库存管理程序的要求,错误的是:
a. 在保证充足供应的同时尽量减少过期报废的风险。
b. 根据临床需求设定不同种类血液的最低库存水平以实现有效管理。
c. 在库存中未完成的制备过程不应被纳入库存统计范围之内。
d. 无需定期对库存进行盘点以保持管理效率。
28.关于血液收回错误的说法是:
a. 应建立和实施明确的收回程序来处理需要收回的血液和相关责任人及其职责问题。
b. 应随时有专人负责处理任何关于质量的投诉或发现缺陷,并能够迅速收回已发放的血液或追踪其去向以采取适当措施。
c. 在发现具有严重质量缺陷的血液时,可以等待稍后再进行处理。
d. 收回记录应详细记录缺陷的发现、追踪、分析、评审和处置过程以及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等信息。
29.关于处理血液质量投诉的程序正确的是:
a. 可由指定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该任务,也可以不专门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b. 此项工作应由质控实验室人员单独负责处理所有投诉问题。
c/针对信息管理岗位,要求具备计算机相关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拥有初级以上职称,并具备相关资质或专业(培训)证书,同时需完成血液安全培训。
d/对于质量管理岗位,需相关专业专科以上毕业,拥有初级以上职称,并经过血液安全培训。质量管理职责方面,必须确保质量体系覆盖所有采供血和相关服务过程,法定代表人是质量第一责任人,需负责质量体系的建立、实施、监控和改进,并定期审核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关于组织与人员方面,必须建立与业务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卫生技术人员应占职工总数的85%以上,血液中心、中心血站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应具有高等学校本科以上学历,新增加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应不低于60%。
在质量体系文件方面,正确的描述是:质量体系文件应覆盖主要采供血业务过程,文件应定期评审,列明文件修订状态清单、文件发放清单,并在文件实施前对相关员工进行培训、评价胜任程度及保存有关记录。
关于建筑、设施与环境方面,采供血业务、生活、管理、后勤和辅助区域的布局应合理,不得相互干扰;采供血作业场所的布局应满足业务需求,流程合理有序,防止人员和血液受到污染,并具有安全有效的应急供电设施,消防、污水处理、医疗废物处理等设施应符合规定。
关于设备方面,设备的配置应满足血站业务工作的需要,计量器具应定期校准,有故障或停用的设备应有明显标示以防止误用,关键设备的应急措施不应影响血站的正常工作和血液质量。
关于物料方面,应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关键物料清单,对采供血物料进行规范管理,包括购入、验收、储存、发放、使用等;对关键物料的质量进行控制,保证只有合格的物料才能投入使用;对合格、待检、不合格物料应严格管理,分区存放,并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保证在物料的失效期内使用。
关于安全与卫生方面,应建立和实施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程序,包括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登记、监控和报告;作业区域内不得饮食、吸烟和佩戴影响安全与卫生的饰物;制定消毒与清洁程序,保持作业区卫生整洁;执行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收集和处置。
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维护管理应包括系统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如硬件、软件、文件和人员培训等;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数据安全,对数据库进行定期备份;使用人员应保证电子口令的安全,防范、检查并清除计算机病毒;应详细记录操作者所有登录和操作活动的日期、时间和内容。
关于血液的标识及可追溯性方面,必须建立和实施血液标识的管理程序,确保所有血液可以追溯到相应的献血者及其献血过程、所使用的关键物料批号以及所有制备和检验的完整记录。标签的底色应为白色,与血袋牢固粘贴,能防水、耐磨损。血液的标识应采用条形码技术,确保每一袋血液具有唯一性标识以及可追溯性,并对不同种类、不同过程状态的血液及血型进行标识。必须保证每一次献血具有唯一的条形码标识,并可追溯到献血者。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