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学费网 > 培训机构 > 教育汇

15757356768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1. 众多考生都在关注2023年的招聘启动时间和报名时间。根据历年招考情况整理,有意向的考生可以提前做好备考准备。

2.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历年的统招人数虽有一定规模,但其优秀的福利待遇使得“进入央行”的竞争异常激烈。考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往年的招聘公告发布时间主要集中在10月至11月之间,报名时间持续约9天左右。考生需在报名时间内完成网上申请,并在结束报名后及时查询个人笔试确认信息。预计2023年的招聘公告发布时间与往年相差不大,仍会集中在秋季。

二、公务员考试策略与技巧

公务员型和考察重点相对固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仅仅掌握考试规律还不够,考生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以下是一些备考攻略:

1. “熟能生巧”是申论的制胜法宝。题目做得越多,申论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越强。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解答所有题目的基础。

2. 真题练习至关重要。每一年的命题人都会依据大纲要求进行命题,考察的能力点基本不变。大量做真题可以帮生更好地揣摩命题思路,从而在考场上更加自信。

3. 客观题的答题步骤与技巧:

- 审题:国考题干灵活多变,考生需秉持“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

- 找点:回归材料找点,遵循“材料有什么写什么”的原则。答案中的要点都在给定资料中。

- 加工:不是简单罗列要点,要进行适当的要点合并和逻辑加工。

- 书写:要点齐全、逻辑清晰、卷面整洁,字数控制在规定字数的90%-95%之间。

4. 文章写作的思路与技巧:

- 谋篇布局:在草稿纸上写出文章的立意、结构。立意来源于给定资料,结合材料内外素材展开论证。

- 下笔成文:写出文章的标题、开头、分论点论证、结尾。标题要简短精炼,开头亮明观点,分论点论证有效围绕关键词展开,结尾、升华主题。

- 平时练习:不仅完成作文,还要对比范文,明确进步空间,并将好句式、素材运用其中,反复修改。

5. 备考建议:多做联考、省考真题加强巩固,适当关注官方网站及新闻节目,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积累素材,关注生活实际,让文章回归本真。

三、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1.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主要以八股文和试帖诗为主。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其写作有严格的格式和字数限制,主要测试考生对经义的理解。

2. 八股文在当时非常重要,是升官和科举考试中进士的关键。它要求考生按照一定的格式和排比句进行写作,结构固定。

3. 殿试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考生统称为进士,录取后分为三甲,每甲都有不同的称号和待遇。

4. 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科目不断变化,但八股文一直是最重要的考试内容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考试信息请以官方发布为准。祝所有考生考试顺利!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变迁与人才选拔

1. 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朝初设科举,仅以策问为主,而到了唐朝,考试科目繁多,如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

2. 到了明朝,只设进士一科,而清朝则在明朝的基础上增设了特制科目,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所不同,如唐朝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而宋朝则以经义、策问、诗赋为主。

3. 墨义考试主要是围绕经义及注释进行的简单问答题,考生需回答出与经文相关的简单问题。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4. 帖经考试类似于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考生需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5. 策问考试则是考生根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发表见解,提出对策。这种考试方式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思辨能力和实用性。

6. 诗赋考试在唐朝较为盛行,是考察考生真才实学的一种方式。经义考试则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考生需就朝廷指定的“圣贤书”发表看法。

7. 武举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考试形式,主要考察考生的武艺、策略以及外貌等。从唐朝开始设立武举,以选拔武将人才。

8. 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文帝为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回中央。

9. 科举制度在隋朝萌芽,唐朝时期逐渐完备。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其中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考生来源主要是生徒和乡贡两种。

10. 唐代皇帝如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同时也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11. 武则天在位时期,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标志着殿试的开始。虽然当时并未形成制度,但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武将都是通过武举出身,如郭子仪、徐徽言、戚继光等。他们以武艺高强、谋略过人著称于世。

13. 在科举制度的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和问题。如考官徇私舞弊、所荐者不实等现象时有发生。后期科举考试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宋代科举制度相较于唐代发生了重大变革。宋代的科目数量相较于唐代大大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是最受重视的科目,多数可官至宰相。宋吕祖谦曾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说,显示出其地位之崇高。除了进士科,其他科目被称为诸科。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宋代扩大了录取范围,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录取名额的增加,使得更多的人才得以涌现。

唐代录取进士的人数有限,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而宋代则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宋初的科举考试分为州试和礼部举行的省试两级。为了选拔真正有才华并服务于封建统治的人才,宋太祖在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

殿试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为了天子门生。南宋以后,还举行了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称为琼林宴。

王安石的改革是宋代科举制度的一大亮点。他取消了诗赋、帖经、墨义等考试科目,以经义、论、策取士。这种改革注重通经致用,旨在选拔真正有才华的人才。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有时被取消,考试科目变换不定。

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了宋代,但也根据民族特点有所调整。比如分左榜和右榜供不同民族应考,要求也有所不同。而明代则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统治者高度重视科举考试,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特别是明初,以监生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数。乡试和会试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也有所改革,八股文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特殊之处如民族歧视政策等。考生要经历童试等一系列考试才能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是生员接受教育的地方。经过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层层选拔最终获得官职的候选人可以直接做官了尤其是经过殿试的进士们经过皇帝的亲自考察他们被誉为钦定的进士能够直接为官为宦造福一方百姓随着时代的变迁宋代的科举制度改革和创新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为不影响您的学业,来校区前请先电话咨询,方便我校安排相关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 详情请进入教育汇
  • 已关注:1404504
  • 咨询电话:
相关资料
  • 作者最新文章
  • 在线报名
申请试听课程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格式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