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学费网 > 培训机构 > 教育汇

15757356768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1. 九江位于江西的地图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 江西省与周围省份接壤之处为武夷山、南岭、罗霄山脉等环绕,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地域环境。九江恰恰处于其唯一的出口地带。

3. 九江的地理位置靠近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并且是赣、信、抚、修四条大江的交汇之处,使得这片地区沟通了江西腹地的大片土地。

4. 九江与长江相依,成为了贯通东西线的交通枢纽,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进出口条件。它不仅在鄱阳湖平原,甚至在整个江西省都是进出便利的地点。

5. 鄱阳湖平原是由江西省的几条大江冲积而成,土壤肥沃,湖泊众多,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繁荣的“鱼米之乡”。

6. 九江因其地理位置,成为水路出省的要道,粮食运输的重要中转站。

7. 九江连接了内陆与海洋,为上下游城市提供了交通链接,从长江可顺流直下至下游的长三角市场,也可逆流而上至上游的武汉等地。

8. 在明清时期,九江作为重要的粮食转运地,承担了大量的粮食外运任务,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支持。

9. 近代以来,九江的进出口贸易繁荣,其总额在沿江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和汉口。

二、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内容

一、关于纬度位置与优越性

我国领土南北跨度大,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海陆位置及优势

1.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使东部地区在夏季时受到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

2. 我国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于与各国友好往来;而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交往,便于对外交流与合作。

3. 我国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这为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三、关于我国领土面积与邻国

1. 我国领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2. 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包括朝鲜、俄罗斯、蒙古等,以及隔海相望的韩国、日本等6个。

四、关于人口与民族

1.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2. 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我们也应关注西部地区的开发问题,保护环境是开发的前提。

3.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而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而少数民族则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

五、关于地形与地势

1.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在开发和利用山区时,应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山地灾害的发生。

2.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对气候、河流、交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关于主要地形与盆地

1. 我国的主要地形包括高原、盆地、丘陵等类型。如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等都是我国的重要地形区域。而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则是我国的主要盆地地形。

2. 在了解这些地形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应更加注重其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一、盆地与山脉

1. 最高海拔的盆地 - 柴达木盆地

2. 纬度最高的盆地 - 准噶尔盆地

3. 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盆地 - 四川盆地

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 - 阴山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 - 太行山 - 巫山 - 雪峰山

二、气候与温度带

根据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可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分别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地势较高的高原气候区。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次要原因是冬季风的影响。

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 - 淮河一线。

三、地理区域与特点

我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区和北温带。

我国陆地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有广阔的海岸线和多个海洋相邻。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多个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四、地形与地势

我国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主要高原、盆地、平原及其特点详述。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开发和利用时需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五、气候与降水

我国夏季普遍高温,但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

“三大火炉”是重庆、武汉、南京。

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干湿地区的划分反映了气候的湿润程度。

季风气候的优点是雨热同期,但也会带来寒潮、水旱灾害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

六、河流与水资源

我国最大的内河是塔里木河,主要靠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补给;外流河如长江主要靠天然降水补给。

世界上最长且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最终注入渤海;其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也做了详细描述。

第48条,黄河下游的河床因长期淤积逐渐抬高,形成所谓的“地上河”。

第49条,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时,产生的泥沙最多,主要是因为该河段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第50条,长江的发源地是唐古拉山山脉,最终注入东海。它被誉为我国最长的河流,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第51条,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宜昌,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湖口。

第52条,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以下的四季都能通航。

第53条,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治理措施主要是裁弯取直。

第54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主要水源来自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以及北面的汉江。

第55条,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并注意保护和培育,就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珍惜并节约使用。

第56条,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第57条,土地资源的分类根据用途及利用状况,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第58条,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各类土地资源的比例也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林地少,难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第59条,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而草地则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第60条,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乱占耕地。

第61条,关于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62条,地球上的水资源中,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仅占2.5%。

第63条,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第64条,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第65条,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较少。为了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我们采取了兴修水库的措施。

第66条,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的水资源南方丰富而北方短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缺水状况最为严重,这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第67条,南水北调工程的目标是将长江水系的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和西北地区。

第68条,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第69条,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第70条,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包括无锡、芜湖、九江和长沙。

第71条,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目前西藏省还没有铁路线。

第72条,对于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通常通过航空运输。

第73条,对于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输。

第74条,对于大宗笨重货物和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或铁路运输。

A、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青海湖是我国著名的湖泊。

B、气候类型分为热带、亚热带、中温带和暖温带。

11、“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是夏季风。

春节期间,哈尔滨呈现冰天雪地的景象,而广州却温暖如春,这是由于纬度位置的不同造成的。

A组水果包括龙眼、柑橘和香蕉,B组则是苹果、梨和荔枝。

14、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与我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一致。

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小明乘火车从呼和浩特出发到乌鲁木齐旅游,他在旅途中能见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和森林。

17、正确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包括在陡坡上保持植被,不盲目开垦梯田;洞庭湖不盲目围湖造田;提高草场利用率但不超负荷放牧;农村新住宅选择荒坡地等。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对于人口问题,我们应该实行计划生育,合理分布人口,而不是单纯减少人口数量或保持人口数量不变。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壮族的人口数量最多。

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不同。

关于黄河各段特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治理黄河的关键是在上游修建水库。实际上,黄河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中游。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泥沙主要来自中游。下游的“地上河”是由于泥沙淤积形成的特殊地貌。

(二)

我国最大面积省级行政区(名称)。针对填空题题目的设计:各题目对应的编号包括诸如“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的序号与选项内容等。此类题型所给出的答案呈现有明确的编码对应答案组合方式。此类题的正确答案可能与给定的字母和数字相关,比如在填写完整的省市名称下是匹配具体的答案序号或者组合字母等。如:题号 1至题号 25的答案序列为:CADAC等。针对某些题目如关于河流情况类涉及分析洪水泥沙灾害控制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与政策等内容也会注重通过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细节更全面的具体反映。对于地理位置类的题目,需要考生了解我国的地理分布,比如对于各个省份的名称、地理位置以及相邻省份等知识点。如题目关于长江上游的情况,包括对支流情况的熟悉等都属于备考的范围内容。(另以特殊关键词列举法表达诸如关于水位控制渠道的分析可应用于历史原因与历史现象)通过列举一系列地名如巴颜喀拉山等来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相互间的联系与影响。再如地理空间格局方面涉及到地理空间结构的整体分布特征,以及地理单元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关于气温变化的问题则关注我国南北方的气温差异以及季节变化特点等知识点。这些题目考查的是考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了解程度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温馨提示:为不影响您的学业,来校区前请先电话咨询,方便我校安排相关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 详情请进入教育汇
  • 已关注:1413349
  • 咨询电话:
相关资料
  • 作者最新文章
  • 在线报名
申请试听课程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格式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