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东大地,阳泉文化艺考培训学校如同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串联起山西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双重使命。作为晋东地区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该校不仅承载着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责任,更成为连接传统戏曲、民间艺术与现代传媒教育的桥梁。依托阳泉市文化艺术学校的深厚根基(始建于1975年),学校以“重德行、强基础、精技能”为育人理念,构建了涵盖戏曲、舞蹈、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的艺术教育体系,为省内外艺术院校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更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探索出一条“艺术素养与升学能力并重”的特色路径。
历史传承与办学定位
阳泉文化艺考培训学校的核心主体——阳泉市文化艺术学校,自1975年建校以来,历经从“戏曲文艺班”到省级示范性艺术中专的蜕变。学校扎根于阳泉市南山南路校区,占地9.8亩,拥有琴房、排练厅、多功能演播厅等专业实训空间,总资产超540万元,硬件设施持续升级。其办学定位清晰聚焦“两化两型”:特色化、师范型,区域化、应用型,既传承晋剧、民族舞等本土非遗文化,又对接传媒艺考市场需求,开设影视表演、播音主持等现代专业。
在山西省“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政策导向下,学校成为阳泉市“社会文化艺术实训基地”,通过校团合作(如阳泉歌舞团、晋剧院)实现“教学-排练-演出”一体化培养,使学生从课堂直接走向舞台,年均参与大型演出16场以上,实训达258人次。
专业体系与教学特色
学校构建了分层分类的专业架构,覆盖三年制、六年制及一年制高中起点课程:
传统艺术根基:六年制戏曲表演、中国舞专业深耕晋剧身段、唱念、毯功等技艺,聘请武场专家重建戏曲音乐课程;三年制社会文化艺术专业融合声乐、器乐、影视表演,强化“一专多能”。
现代艺考转型:引入播音主持、编导摄影、空乘等热门方向,联合“金马艺术学校”等口碑机构(2023年阳泉传媒艺考排名首位),采用“横店影视城实景教学”“剧组跟组实践”模式,提升学生应试竞争力。
创新课程开发:增设茶艺、儿童剧、朗诵等特色课,将口语表达纳入语文教学;开设“政治宣讲团”专题活动,融合思政教育与艺术实践,拓宽学生人文素养。
教学实施“三结合”策略:
课堂与舞台结合:通过年度教师业务汇报、学生排演竞赛检验教学成果,教师获省级“杏花奖”“园丁奖”等荣誉30余项。
校内与校外结合:联合德强武校开设武术表演课,填补晋东地区武戏人才培养空白;引入社会机构补充师资,优化资源配置。
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校师资队伍呈现“双师主导、专兼结合”特点:
专业化梯队:高级讲师占比35%,双师型教师达69%,包含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3名。教师团队深度参与教研,如开发《茶艺课大纲》《儿童剧排演指南》等校本教材。
实践型培养:推行“名师工程”,通过教师赛讲、演出实践提升教学能力;邀请北京电影录音导师、横店影视城指导专家开展工作坊,引入行业前沿技术。
学生培养成效显著:
升学与就业并重:近年毕业生就业率87%,17.3%升入高等艺术院校,部分学生入职省市院团。对口就业率49%,初次平均月薪1600元(2017年数据),部分播音主持、影视表演学生进入省级媒体。
素质全面发展:学生体质合格率86%,文化课合格率90%,专业合格率98%。家长对理论学习、实训满意度达99%,校园安全满意度97%。
挑战机遇与未来展望
当前学校面临三重挑战:
生源规模波动:近三年年均招生仅40人左右,在校生约150人,需探索初高中贯通培养、扩大社会培训(如舞蹈培训年120人)。
硬件条件局限:实训场地面积不足,设备更新依赖项目资金(如中央拨款150万购置灯光音响),需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艺考竞争加剧:省外优质机构涌入,需强化本土特色。可借鉴山西优音环宇“录音棚实景教学”模式,提升传媒类专业竞争力。
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
深化产教融合:对接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资源,探索“中高本贯通”培养;联合文旅部门开发非遗研学项目,打造“阳泉文化名片”。
拓展数字教学:建设“智慧艺教平台”,开发AR戏曲教学、虚拟演播室等资源,呼应山西省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
响应政策红利:借力“双减”课后服务全覆盖政策,为中小学提供艺术课程,扩大社会影响力。
艺术沃土上的薪火相传
阳泉文化艺考培训学校的价值,不仅在于其45年艺术教育的坚守,更在于它成功激活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对话。从晋剧舞台到融媒体镜头,从山区孩子到专业演员,学校以“小而精、特而强”的定位,证明了地方艺校在文化传承与人才振兴中的不可替代性。未来,学校需进一步打破“围墙办学”思维,一方面借力“黄河生态文化”“山西古建保护”等省级文化工程提升专业内涵,另一方面构建“艺术+科技”课程体系,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创作变革。唯有如此,方能在职教改革浪潮中,让三晋艺术之苗长青,让太行文化之花常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