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航业复苏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航空服务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化、高学历化趋势。衢州作为浙江省内陆城市,凭借华夏航空培训基地的落地、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创新及本土航空产业链的完善,逐渐成为华东地区空乘艺考培训的新兴高地。从早期选拔的艰难探索到如今校企协同的成熟体系,衢州模式不仅回应了行业对“高素质空乘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区域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样本。
衢州空乘培训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航空产业基建的强力支撑。2023年,总投资27亿元的华夏航空(衢州)国际飞行培训学校正式启用,配备CCAR-141部航校资质及空乘、空保等全链条培训设施,为本地学员提供“飞行执照考取-乘务技能实训-就业直通”的一站式服务。这一项目不仅填补了四省边际地区航空教育的空白,更吸引了生源——2023年仅华夏航空在衢州举办的春季空乘招聘会,便吸引近8000人报名,较2021年增长显著。
与此政策与院校的联动加速了专业资源整合。浙江旅游职业以衢州为支点,推动空乘中高职一体化培养,覆盖全省35所院校。通过“春华秋实虚拟教研室”平台,联合春秋航空等企业开发标准化课程,实现“职业能力标准-教学案例-实训规范”的资源共享。2021-2023年累计培训师资150余人次,显著提升区域教学同质化水平。这种“企业赋能职校、职校反哺地方”的循环,使衢州从人才输出地转向人才孵化地。
衢州空乘培训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分层化课程设计。以天下文化艺考机构为例,其空乘课程分为四大模块:
此类设计直击航司用人痛点——如华夏航空招聘中明确要求“亲和力、应变力及矫正视力5.0以上”,使学员技能与行业标准无缝衔接。
师资与设施的升级进一步保障教学品质。本地机构如寰亚艺考、星艺艺考等,均配备模拟舱、演播室、形体房等硬件;师资团队则引入航司资深从业者,如前东航空乘长王亦非,将服务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浙江旅游职业更创新“师徒制”,由高职教师带领中职教师参与技能大赛辅导、教材编写,形成师资培养闭环。从“保姆转空乘”的早期失利,到如今专业化培训的成熟,衢州用二十年完成了从经验导向到体系导向的跨越。
衢州模式的突出特色在于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孵化。华夏航空将衢州定位为华东乘务员储备基地,2021年起在衢州常态化举办招聘会,通过“初试-复试-体检-背景调查”全流程本地化,缩短学员就业路径。企业甚至将员工培训前置:如衢州籍乘务员柴文君通过选拔后,在客舱服务中应用“设身处地为旅客考量”的本地培训理念,获公司认可。这种“在地化培训+属地化雇佣”的策略,既降低航司用人成本,也提升学员就业稳定性。
面对行业的学历升级要求,衢州机构亦积极调整方向。2025年中国民航、中飞院全面停招专科空乘,转向本科层次“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衢州响应这一趋势,强化学员的复合能力培养:
从“服务执行者”转向“客舱管理者”的培养目标,既顺应行业对“高层次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定义,也为学员职业发展打开上升通道。
尽管成果显著,衢州空乘培训仍面临三重挑战:
1. 经济门槛:华夏航空等航司培训费高达4万元,且不含食宿,远超普通家庭承受力;
2. 生源素质落差:早期衢州保姆应聘空乘时,因“年龄偏大、学历不足、气质欠缺”全员淘汰,反映基层劳动力转型的局限性;
3. 区域竞争加剧:杭州、上海等地依托国际航线资源,吸引更高端生源。
未来突破需聚焦三点:
衢州空乘艺考培训的演进,是中国航空服务教育从规模扩张走向质量精耕的缩影。从依托华夏航空基地的硬件优势,到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软性体系,衢州证明了区域城市也能通过资源整合与精准定位,在高端服务业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未来,随着“本科化”“复合化”成为行业主流,衢州需进一步打破经济与生源限制,将“专业化”基因转化为可持续的人才竞争力。正如浙江旅游职业所倡导的——“职业标准引领、专业形象塑造”,唯有持续呼应行业变革,方能实现从“培训摇篮”到“人才高地”的真正跃迁。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