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艺术教育版图中,常州正以多层次的培养体系、特色化的专业布局和创新的选拔机制,构建起贯通中职到本科的艺考人才培养通道。从拥有全省唯一五年制艺术高职的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到开设数字媒体艺术等前沿专业的本科院校,这座江南名城通过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为艺术特长生打造了多元发展路径。2025年,常州艺术类单独招生考试吸引了来自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地的近300名考生奔赴考场,折射出这座城市艺术教育日益提升的辐射力。
贯通式培养体系
常州已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的艺考培养通道。基础层以金坛区普通高中艺术班为代表,面向初中毕业生招收美术、音乐特长生,通过专业考试者可享受中考降分录取政策(艺术特长生最低控制线为普高线下30分)。进阶层以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为核心,作为全省唯一五年制艺术高职,开设艺术设计、音乐表演、播音主持等五年制大专及六年制中专专业,2025年计划招生326人。高等层则由常州工、常州等本科院校构成,提供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本科教育,其中常州工环境设计专业2024年最低录取线达499分(历史类)。
差异化区域布局
常武地区与辖区的艺考资源呈现互补格局。常州市第五中学艺术班面向全市招生,承担市级优质资源整合功能;其他高中艺术班及特长生计划则限定于本区域招生。金坛区独立设置招生体系,2025年明确在区级比赛中获奖者即符合特长生报考资格,为县域艺术生拓宽通道。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通过“送考进校”服务覆盖周边城市,其4月20日专业加试吸引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地考生组团参考。
传统与新兴学科并重
在美术领域,非遗手工、空间艺术等传统方向持续深耕。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系聚焦视觉传达、非遗手工艺传承,学生需完成密集的素描集训,专业加试强调造型基础能力。表演艺术门类中,音乐表演分声乐与器乐方向,2025年考场中考生演奏水平“部分接近在校生平均水平”;播音主持则分化出旅游管理、新媒体两个子方向,应对行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艺术成为新增点,常州工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美学分互认项目),常州工业职业技术设置影视动画、游戏美术设计方向。这类专业录取分数线呈现两极分化:常州工普通班最低503分,中外合作项目则降至446分,为文化课较弱但创意能力突出的考生提供机会。
产教融合特色方向
多校推行“专业+产业”对接模式。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联动常州纺织工业,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设计。高职院校强化实践导向,常州机电职业技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采用“校企合作项目制教学”,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评估。本科层次则通过“4+0”联合培养项目衔接职业教育资源,如常州工环境设计专业与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共建,学生在高职院校完成学业获本科文凭。
多元准入通道
专业能力突出者可突破分数限制。普通高中特长生招生中,校长实名推荐制度为未获奖但具潜力的学生开辟通道,需通过学校审核和公示。高职层面,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对文化课较弱但专业优异者提供单独招生考试,中考370分以下考生通过4月30日前校考可入读五年制大专。本科校考采用“综合成绩=文化分×50%+专业分×(750/300)×50%”的折算方式,专业成绩占比达50%,为专业拔尖考生创造优势。
复合评价模式
考评体系兼顾技能与素养。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2025年采用“专业加试+综合面试”复合评价,面试环节重点考察学习态度与职业规划。普通高中特长生资格审核增设健康门槛,体育特长生需提交医疗机构体检报告,色觉异常者不得报考美术专业。过程评价也被纳入,高中校建立特长生“一人一档”成长档案,其在竞赛展演中的表现计入综合素质评价。
国际化培养平台
中外合作项目加速艺术人才全球化。常州工数字媒体艺术(中美学分互认项目)采用“1.5+2+0.5”培养模式,学生赴美学习两年,毕业可获中美双学位,但需承担年均约21万元的留美学费。交换生项目覆盖面扩大,常州工业职业技术作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与国外艺术院校共建课程模块,引进国际教学标准。
在地化实践网络
常州构建“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实践体系。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殷村校区开放日展示陶艺工坊、数字媒体实验室等实训空间,家长可直观了解学生创作环境。城资源共享机制逐步深化,常州机电职业技术与轻工职院等六校实现师资互聘、设施共用,艺术设计类学生可跨校使用3D打印工坊。社区艺术服务纳入学分考核,特长生需参与“文化惠民”展演,近三年累计举办校园开放日、社区艺术节逾200场。
资源均衡化难题
县域艺术教育资源仍显薄弱。金坛区2025年仅公布特长生招生计划而未明确具体名额,反映县级资源调配存在不确定性。高职院校软硬件投入差异明显,常州工业职业技术艺术系享有四人宿舍与独立工作区,部分院校仍存在设施老旧问题。未来需通过市级“艺术教育联盟”促进师资流动,目前常州教育局已组建由完利梅副局长牵头的特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资源。
生涯衔接体系缺失
艺考生职业发展支持机制尚未健全。调查显示,70%高职艺术生期待加强创业指导,但现有课程中职业规划仅占5%。本科院校虽建立校企合作,但项目制课程占比不足30%,与行业需求存在脱节。建议构建“专业工作室-众创空间-产业园区”三级孵化体系,参照王小娟(常州艺高10届毕业生)从舞者到舞蹈培训机构创始人的转型案例,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必修学分。
常州艺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正从单一院校优势转向区域性生态构建。通过中职-本科贯通的“立交桥”机制、传统工艺与数字艺术并重的专业布局、以及“文化惠民”等在地化实践平台,这座城市逐步打破学段分割与资源壁垒。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化县域资源均衡配置、建立艺考生涯追踪系统,并将殷村校区等艺术聚落升级为长三角创意枢纽——让每个有艺术天赋的学子,都能在这里找到绽放的舞台。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