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学费网 > 培训机构 > 儿童关爱发展中心

15757356768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前几天一位家长朋友跟我说,感觉孩子上小学之后突然“变”了。

  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都夸她活泼机灵、爱说爱笑。没想到上了小学却变成了“小捣蛋王”。

  上课特别不专心,不是接下句就是交头接耳,不能安静地坐着,总是东张西望,有一点儿声音她都要凑热闹。

  测评之后,孩子有明显的前庭觉失调的情况,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也存在问题。

  我跟家长解释的时候,孩子爸爸突然来了一句“怎么就突然感统失调了呢?”

  

  我被孩子爸爸震惊的语气逗笑了:“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感统失调,同时感统失调也并不可怕,现在抓紧训练,是完全可以纠正的。”

  那孩子感统失调,是突然出现的吗?

  很显然,并不是。

  那为什么家长之前没发现,等到感统失调影响了正常生活后,才注意到?

  说白了,要么是家长太粗心,根本没注意;要么就是注意到了,但觉得没问题,认为孩子长大就好了。

  但实际上,感统失调不会“长大就好了”,反而可能会更加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与生活。

  所以下面这几个感统失调的征兆,家长和老师们一定要多注意,做到细心观察、提早纠正,帮孩子提高综合能力,更顺畅地面对学习与生活。

  

  感统失调征兆

  ①和同龄孩子相比,翻身、坐立、打滚、爬行和走路的时间可能会晚一些,动作也比较吃力和笨拙。

  ②已经过了学步期,但走路总是容易摔跤,动作也不协调,给人感觉不灵活。

  ③学龄前动手能力比较好,但不喜欢动态的游戏,更偏向安静的活动。

  ④或者动手能力比较差,经常容易把玩具搞坏;更喜欢蹦蹦跳跳的游戏,总是静不下来,还不知道躲避危险。

  ⑤沉迷于色彩鲜亮、快节奏的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不喜欢看绘本或听故事。

  ⑥情绪控制能力不好,喜欢打人、咬人、咬玩具等等。

  

  ⑦不听从指令,家长跟他说话总是好像没听见一样。

  ⑧不喜欢吵闹的环境,看见外人就被吓哭,胆小粘人。

  ⑨学龄前说话晚或不清晰,学龄后表达缺乏逻辑,阅读和背诵能力比较差等。

  ⑩学龄后总是抄错题,分不清形近字,把“1”写成“7”等。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上表现,不要犹豫,带孩子做一个感统测评,看看感统失调的程度,才知道如何给孩子进行调整。

  那父母怎样做,可以预防或者及时纠正孩子的感统失调呢?

  首先重要的一点,纠正认知。

  感统失调不是病,只是每个人都存在的一种行为障碍。

  抓住3-6岁黄金期就可以帮助改善,所以家长不用过度焦虑。

  

  其次,改变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

  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儿童感统失调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比如很多老人带孩子,很容易对孩子过度宠爱,再加上城市环境局限,孩子可以活动的地方相对较少。

  本来孩子需要在户外沐浴阳光、尽情运动,现在却只能闷在屋里玩手机、看电视。

  这就严重阻碍了孩子各方面感觉系统的发育,从而产生感统失调。

  ,一定要结合专业的感统训练。

  家庭训练不是不可以,而是家长无法关注到很多细节点。

  比如胳膊抬到什么角度是标准的?身体摆成什么姿势可以提高对应的能力?游戏过程中孩子出现什么表现需要及时更换方案?

  这些细节都是老师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积累出来的,所以只靠家长带孩子多玩多运动,效果是有限的。

  

  因此,想要高效改善孩子感统失调,一定要把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和专业的感统训练结合起来。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锻炼孩子感统能力的方法呢?下面这几个方面,家长可以重点关注。

  做家务

  从孩子3岁开始,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做家务,比如简单的自己穿衣服、扫地、洗袜子等等,对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本体觉发展很有帮助。

  逛超市

  带孩子去逛超市,并给孩子布置任务,是锻炼他听觉专注力、视听记忆和转化能力、以及整体计划能力的好机会。

  去户外

  户外活动不仅可以预防近视,还能促进感觉系统的发展。比如在草地上打滚、踩鹅卵石、踢足球、荡秋千等,都可以帮助感统能力发展。

  感觉统合能力伴随我们的一生,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提高感统能力的意识。

温馨提示:为不影响您的学业,来校区前请先电话咨询,方便我校安排相关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相关资料
  • 热门课程
  • 作者最新文章
  • 在线报名
申请试听课程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格式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