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去国外艺术留学申请读书的同学们而言,国外名校往往更受青睐和欢迎的。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对于艺术留学申请,国外名校可以给你带来什么,下面就跟着小编详细了解下,俄罗斯排名的音乐有哪几所/?、,拉赫玛尼诺夫,拉威尔他们的提琴曲风有什么特点,拉赫玛尼诺夫……资料,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有多难??? 。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圣彼得堡音乐、格涅辛音乐、格林卡音乐、拉赫玛尼诺夫音乐
拉赫玛尼诺夫编写了五首以钢琴及交响乐演奏的作品,分别为四首钢琴协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其中以《第二钢琴协奏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最著名,《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一段行板(Var.18)更是脍炙人口之作,被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采纳为背景音乐。 钢琴独奏方面,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升c小调前奏曲》。拉赫玛尼诺夫亦曾把多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版本,较著名的有巴哈的前奏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大黄蜂的飞行、弗里茨·克莱斯勒的爱之悲及爱之喜等。 拉赫玛尼诺夫曾编写三首交响乐作品,《第一交响乐》对拉赫玛尼诺夫而言是失败之作,他甚至把手稿撕毁,直至他死后,整份乐谱被才发现收藏于列宁格勒音乐中,至1948年才于美国作第二次公演以纪念拉赫玛尼诺夫逝世五周年。然而,《第二交响乐》及《第三交响乐》仍是较出名的作品。拉赫玛尼诺夫亦曾编写多首交响诗,如:Isle of the Dead、The Rock、Symphonic Dances等。 拉赫玛尼诺夫亦有编写声乐及合唱作品,包括有弥撒曲Vesper Mass、The Liturgy of St. John 及The Bells。短歌Vocalise更被改编成不同乐器的独奏曲。 直到德彪西逝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象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美术都盛极一时。现代作曲家,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暂时地或部分地使用这一手法。 然而,从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来看,应该说印象主义作为现代音乐已经衰落。这有种种原因,但最大的原因可说是因为这一手法是由德彪西所独自完成的,因此已没有再发展的余地。而且只有德彪西具有与印象派画家和象征派诗人等人组成小集团的环境,并且这种事情也只有在巴黎才能发生。德彪西最大的继承人应该说是拉威尔,如果对拉威尔的音乐细加分析,则表面上虽似德彪西,但在许多方面却脱离了单一的色彩主义。意大利的雷斯皮吉、德国的施特劳斯和英国的德柳斯等人,在创作上的某阶段或某部分都可算作印象派作曲家,他们均走过了各自的道路,德彪西不喜欢并反对德国浪漫主义中的戏剧性的高潮和过多的感情,但从音乐已愈来愈现实化的今天来看,他那以印象为生命力的音乐,只不过是浪漫主义的延长及其结果。 继德彪西的印象派作曲家的代表首先是莫利斯·拉威尔,他生于近西班牙的农村,生后不久就移居巴黎,并在那里过了一生。他生于1875年,殁于1937年。在声音色彩的使用方法上,他全面地继承了德彪西的遗产,在钢琴曲和一部分管弦乐曲中,有时和德彪西的作品相似得几乎达到不可分辨的程度。然而德彪西的表现手法常常是暗示的,与此相反,拉威尔的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明快、正面的因素,一部分钢琴曲表现了回复到库普兰和拉莫的古典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水之嬉戏》、由五首小曲组成的《镜子》、由三首小曲组成的《加斯帕尔之夜》和组曲《库普兰的坟墓》等钢琴曲。这些作品都是模仿德彪西的手法,管弦乐曲《包莱罗》已成为了世界性的通俗乐曲。 拉威尔的钢琴曲中,最广为人知的恐怕是小奏鸣曲,他应某杂志的悬赏写出了这一乐曲,但因此规定长出几小节而落选,拉威尔后来为此曲加写了第二、第三乐章,于1905年出版,这是被用作教材的小奏鸣曲形式首次登上演奏会舞台的最初的艺术作品。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俄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英文:Sergei ,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1943年临终前入美国籍;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纳入于不少钢琴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1873年4月1日,拉赫玛尼诺夫诞生于俄国的谢苗诺沃(Семёново/Semyonovo),家境富裕,出身于地主的家庭,父母皆为业余钢琴演奏家,其母充当他的第一位钢琴教师。拉赫玛尼诺夫从四岁开始习琴,然而最初并无突出的表现。 由于家道中落,拉赫玛尼诺夫一家迁往圣彼得堡。1882年,拉赫玛尼诺夫入读当地的音乐进修,1885年经介绍往莫斯科拜师尼古拉·兹韦列夫(Никола́й Зве́рев/Nikolai Zverev)门下接受严格的钢琴训练。 10岁时的拉赫玛尼诺夫艰苦的训练,令拉赫玛尼诺夫不久便展露出他的天份:他编写的歌剧《Aleko》获奖;19岁时,编写了著名的《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成为他于乐坛上的代表作;同年更完成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于莫斯科音乐第一荣誉毕业,并开始他的作曲生涯。 1897年,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交响乐》的首演招来劣评如潮,令他受到很大打击,他亦因而无法集中精神作曲。后来经了解,由于当天的指挥并无充份练习,再加上指挥于演奏时醉酒,以致整个首演表现得一塌糊涂。但拉赫玛尼诺夫并未因而振作起来,往后的数年更因此停产,直至得到心理治疗师尼可莱.达尔的医治,才重拾自信。1900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并以此献给尼可莱.达尔,他更亲自于首演中担任钢琴独奏。该次演出为大众所接纳,令《第二钢琴协奏曲》成为大众喜爱的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除作曲外,亦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他于1904年担任Bolshoi Theatre的指挥。在俄国,他被誉为最杰出的歌剧指挥。1906年,由于俄国政治上的动荡,拉赫玛尼诺夫举家离开俄国暂居意大利,后来再迁往德国德累斯顿,期间他编写著名的《第二交响乐》,并于欧洲多国巡回指挥。 1909年,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次往美国表演,他为表演更编写了被誉为最困难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令他在美国大受欢迎。回到俄国后,拉赫玛尼诺夫担任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的指挥,成为当地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1914年,俄国政治十分动荡,不少剧院为免受暴民破坏而关闭,最初拉赫玛尼诺夫并无离开祖国之意,但由于他出身富裕家庭,由曾是地主,拉赫玛尼诺夫开始意识到周围的危险。1917年,拉赫玛尼诺夫获邀到瑞典演出,他乘此良机举家离开俄国,最终于1918年移居美国。为谋生计,拉赫玛尼诺夫开始其钢琴演奏生涯,在他人生余下的廿多年里,于美国及欧洲各地演奏,但却再无踏足祖国的机会。 1931年,拉赫玛尼诺夫于瑞士卢塞恩湖边置业,按照旧居模样布置,并编写了以钢琴及交响乐演奏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拉赫玛尼诺夫曾经说过:“我感到我工作时比闲散时更强,所以我祈求上帝让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上帝应允了他的祈祷,七十岁时,拉赫玛尼诺夫仍不停四处演出,直至于1943年2月才因身体不适被逼停止下来,然而不久却诊断出患了癌症。同年3月,拉赫玛尼诺夫病情恶化致无法进食,到了3月26日更陷入昏迷状态。一群音乐家联名以电报预祝他的七十岁大寿,可惜他却无缘庆祝自己的诞辰,最终于1943年3月28日辞世。 在拉赫玛尼诺夫离开俄国前,曾编写弥撒曲《Vesper Mass》,这亦是他为自己丧礼编写的作品,当中一句歌词(英译版本)如下:"Lord, now lettest Thou Thy servant depart in peace."(“主,现在就让你的仆人在平安中离去。”)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即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号Op.30,作于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主奏钢琴首演,呈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 (Josef Hofman,1876—1957)。而我们大多数人今天对这部协奏曲的认识大概源自于电影《Shine》。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始终围绕着电影故事情节的主题音乐。这是让人思考的音乐,这是鼓舞人奋进的音乐,这是上帝的音乐。当然这也是悲惨的过去,无奈的现实,美好的憧憬。“拉三”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11月,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后者。
上面小编介绍了俄罗斯排名的音乐有哪几所/?、,拉赫玛尼诺夫,拉威尔他们的提琴曲风有什么特点,拉赫玛尼诺夫……资料,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有多难??? ,如有其他不懂得的,欢迎随时来咨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