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禁令解封,现在很多人都在为出国留学做打算,但出国留学外语是必备的,今天就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吴稚晖留学英国伦敦,还有这些吴稚晖的南京故居在哪里?? 也是大家所关心的
吴稚晖故居 1953年10月30日.国民党元老重臣”吴稚晖在台湾逝世,终午89岁,他的骨灰被撤入南中国海。然而此时远在大陆的吴稚晖的女儿吴孟蓉。却仍在遥盼有一天能与父亲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当时,吴稚晖的女儿吴稚晖女儿吴孟蓉寓居南昌路148弄10号(原环龙路志路志丰里10号),那是吴稚晖在上海的旧居。抗战前,吴稚辉曾长期在上海工作和生活,寓居上海法租界环龙路志丰里io号,这界环龙路志丰里10号,这是他租借的一幢三屋里弄式的楼房,后来张静江又将吕班路(今重庆南路)40号一幢房子送给了他,但名义上是他的女儿吴孟蓉买下的。 那时,吴程晖住在二楼,室内布置简朴,但摆满了各类书籍。中间放一张床,窗口有一只写字台。女儿吴孟蓉住二楼亭子间,儿子住三楼。 吴稚晖虽是清光绪举人,但他一向具有反叛精神,有吴疯子”之称。1902年,吴稚晖奉两广总督之命,率领学生赴日留学,因大闹清驻日公使馆,被遂回国。1905年.吴稚晖结识孙中山,并在法国加入同盟会,以后参加辛亥革命。南京国民成立后.吴稚晖曾任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有一次.吴稚晖想带夫人袁氏和女儿吴孟蓉去南京住一阵,散散心。但女儿反对说:南京堆满金山银山,我们不去。”吴问:为啥不去?”母女俩不约而同地说:不去就是不去.金窝银窝,不及家里的草窝,住惯了一个地方,就不想动。”吴稚晖知道母女俩平日足不出户,就连在住宅斜对面、近在咫尺的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也未去光顾过,更不说去戏院饭馆了。母女俩终日关在家里。忙于家务,把家见打扫得—少不染、如今,要说服她俩出远门.吴椎晖深感比登天还难.最后只好作罢。 吴稚晖早在英国生活多年,他的儿女都在英国受过高等教育,女儿孟蓉尽管学有专长,但就是不愿出去工作,也不参加社会活动,离群索居,终日以侍奉老母为乐。儿子叔薇毕业于伦敦电机系,回国后在上海造船所任总工程师,但因不满官场恶习,辞职后没再入仕途,住在环龙路志丰里10号三楼。房间里一边是大量的外文书籍,一边是台钳、小车床、小钻床等机械设备,在家计划搞全自动电钟。吴叔薇后来赴美,1967年去世。 抗战爆发后,吴稚晖前往山城重庆。1949年,他又随国民党大军逃往台湾。吴夫人袁氏和女儿仍住环龙路志丰里10号,据说袁氏晚年生活很困难,苦度余生,于1952年去世,时年87岁。吴孟蓉自母亲去世后,一个人独守这幢房子,睡在母亲用过的旧床上。因无经济来源,吴孟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把父亲留存在家中的全部书籍出售给旧书店,得款4000元。她含着眼泪,歉疚地对亲友说:我父亲一生清廉,所爱的不是高官厚禄,也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书籍文物,不是我狠心,实在没有办法,我要活命呀!”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吴孟蓉被抄家,并要她交代反歌命家属”的罪行,备受侮辱。当时,红卫兵从吴家抄出了一叠秘密文件”。原来,吴夫人袁氏是个文盲,无锡人,但吴稚晖并不嫌弃,特地为她编制了一套以无锡方言为基础的拼音字母.并形象地叫做豆芽字”,共80个,其中20个为韵母,60个为声母,教会她读熟、会拼、默写和应用。1907年,吴稚晖第二次赴欧洲,全家住在英国伦敦西郊。他常去法国,夫妻之间就用这种豆芽字”作通信工具。回国后,吴夫人一直把这些信珍藏在家中。这些被红卫兵称为”秘密文件”、妖书”的信,最后被撕毁烧掉。不仅如此,吴家的房子也被侵占,在1973年春,吴孟蓉孑然一人离开了人世,终年86岁。其住所由当地房管所接管。现在,二楼、三楼为居民住所,底层是当地房管所管养段办公室所在。
以上这些就是今天小编为你准备参考的,希望你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