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学费网 > 培训机构 > 出国留学服务中介

4008508622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很多人认为留学应该是最潇洒,不但原理父母管教,学习之余就是到处吃吃喝喝。事实上留学法国的革命家,只是留学生活冰山上的一角。下面就简单说下你所羡慕的光鲜日常下的【干货】留法名人,为什么早期革命同志都留学日本,法国留学是如何兴起的,百年前的留学生:眼前是世界,背后是祖国和家人??挑战。

1.【干货】留法名人

中法人文交流由来已久,许多影响中国近代命运的大人物都曾有过留法经历。正如,伟大的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国学大师陈寅恪,画家徐悲鸿等人为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跟着他们的足迹,或许可以了解到留学法国究竟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钱钟书现代著名学者,作家,中国社会科副院长。著有《围城》等。曾于1937至1938年巴黎索邦进修法国文学。钱钟书喜爱法国文化,以及巴黎的学校对学生的放任自主,和做学问的人本精神,他觉得这更适合于他海阔天空作学问的方式。1937年, 27岁的钱钟书携妻女乘船渡过加莱海峡来到巴黎,在朋友的帮助下注册了巴黎著名的索邦,并在巴黎市区近郊的一间公寓居住下来。嗜书如命的钱钟书在巴黎的一年,除了选修一些有趣的课程,其他时间主要是扎扎实实的读自己想读的书。法文书籍从15世纪读到近代,文化史上有名的或无名的都一家一家读来。他读书的速度快,一目十行。吸收、消化能力惊人,会举一反三。隔几天就要重新借一大摞。既有完整的读书方案,又能按自己的意愿恣意浏览 。尽管钱钟书阅读法文书籍已经没问题 ,但毕竟没有说口语的机会。 巴黎人讲法语柔滑、利索的腔调给钱钟书非常深的印象, 为了让自己习惯和熟悉这种语调,从不问柴米的钱钟书居然拎着菜蓝子,赶集市(郊区的集市一周只有一两次),买菜、买肉就是为了能有个对话的机会,使得钱钟书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欣赏它语义之外的深远韵味 ,过了不久钱钟书的法语大有长进。思想上的丰富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是留学巴黎最明显的收获。很多后来时髦起来思想和观点钱钟书在巴黎的日子已经接触到了,他的敏锐视野已经超出了狭义的文学文字研究, 他把中国文化最晦涩古奥的经典和世界文明最流行时髦的思潮打通还原。这是他日后以中国学者而闻名于世界的一个主要因素。钱先生的代表作《围城/La assiégée》一书的书名即源自一句法国格言,“婚姻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Le mariage est une assiégée, ceux qui sont dehors veulent y entrer, ceux qui sont dedans veulent en sortir.)潘玉良原名陈秀清,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1895年6月14日生于江苏扬州,1977年6月13日卒于巴黎。1917年在上海师从洪野学画。1918年 潘玉良考取入海美术,师从王济远、朱屺瞻学画。1921年潘玉良获得公费赴法留学资格,先后进入里昂“中法”和考入里昂国立美术学习法语和学画。1923年考取巴黎国立美术,与徐悲鸿成为同学。1925年,获得意大利美术奖金,于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深造。1928年,她油画专业毕业,正式考入了琼斯教授所授课的雕塑班,开始学习雕刻。1928年回国后,潘玉良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1929年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画系主任。1930年兼任新华艺专、中央教授、导师,执教往来于宁沪。1937年为参加巴黎的万国艺术博览会和筹办个人画展,再度赴欧, 并于同年任命为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随后,分别于1938,1939年,1940年,1958年参加“沙龙”展览,法国美术大宫举办的第53届“正式画展”,第51届“独立派沙龙”画展和中国画家潘玉良夫人美术作品展览。1959年,巴黎颁发多尔利奖给潘玉良,这在巴黎的奖励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巴黎市市长亲自主持授奖仪式。1977年潘玉良安眠于巴黎的一座公墓,她的大部分版画,部分油画和雕塑作品保存于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和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其遗作和遗物,已运回中国合肥市。傅雷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1908年4月7日,生于中国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1966年9月3日卒于上海。1928年至1932年,傅雷留学法国巴黎,学习艺术理论。为学法文,试译都德的短篇小说和梅里美的《嘉尔曼》,但均未投稿。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1931年,傅雷回国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并于报社发表艺术评论,更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傅雷作为一个翻译家,精彩的笔译自称一格。他译介的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作品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傅雷先生一生在文学、音乐、美术理论、美学批评等领域多有建树,体现出勤奋、正直、热心、严谨、慈爱的美德,凝聚成了独特的“傅雷精神”。中国翻译家傅雷的精彩译笔和高洁秉性,一直在中国读者心中有着不一般的位置。以这位伟大的翻译家命名的"傅雷翻译出版奖"由法国驻华大使馆资助,设立于2009年,用于奖励中国大陆译自法语的中文译作。每年评委会评选出文学类与人文社科类作品各一部。

2.为什么早期革命同志都留学日本

1。日本距离中国比较近。2。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之后,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3。当时留学时还没有发生大规模军事侵略。4。日本鼓励留学生。(为了培养以后侵略中国的助手,这个计策还是成功了,在某个房面上。)5。日本当时是亚太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6。当时到日本的费用比到其他(英国、法国、美国等)费用较低。7。师以长技以制夷,应该是这样的。当时洋务运动的口号就是如此,虽然戊戌六君子和光绪皇帝失败了,但还是影响了一批人呐。日本当时明治维新不过几十年,已经成为了强国。中国和日本相近,政治体系也差不多。去日本那学习是比较好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日本怎样在短短几十年中成长的。估计当时的人是抱着这种想法?

3.法国留学是如何兴起的

  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留学潮中,法国并没有成为中国人的首选留学之地。如果说老一辈革命家去法国留学寻求的是拯救中国的真理,那么,80年代中国留学生急需的,是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作为世界技术前沿的美英自然就成为首选。  然而,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留学生现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确保的可持续发展,即在社会已由原来的温饱型跨入发展型,已由原来的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背景下,如何寻求中国更上一层楼的提升。这仅靠科技显然不够,更多要从人文与法理领域加以确保,而这正是法国的强项。  同时,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人对英美体系产生质疑,至少希望能有更多发展模式加以互补。欧盟尽管也存在不少问题,欧债危机久而未决,但欧盟大陆金融与管理体系中的强力介入与审慎稳妥之策,恰与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难怪《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指出,近几年,很多中国留学生会选择跟经济管理相关的高校。在法国,中国学生选择最多的专业就趋于集中在经济、管理和理科类专业。  法国还给予鼓励政策,如之前推出的人才签证;对那些在某方面具备专长的留学生,法国可一次性发给多年有效签证,如“金卡政策”旨在大力吸引国外经济方面的人才,对在经济方面学有所长的青年才俊提供留学便利。  当然,决定去法国留学时,学生与家长们也不可草率行事。法国免学费不假,但宽进严出的教育体制也着实让不少人吃了苦头。语言优势并不意味着在法呆够年头就能法语自如,下工夫才是根本。人文与文化、历史与现代,还有个性与宽容,也都需要留学生们悉心汲取。

4.百年前的留学生:眼前是世界,背后是祖国和家人

毕业季,是每年夏天一道明亮的风景线,年轻的活力,引导着无数学子奔赴光明的未来。百年前的内陆四川,同样有一批怀揣着梦想与雄心的年轻人,面对辽阔的世界,他们选择了远赴海外继续求学,背井离乡,只为追求救国救民之道。回首近代中国风云变化的历史,我们在成都博物馆近世厅的展板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以张澜、吴玉章、熊克武为代表的留日学生,投身辛亥革命,为追求民族独立奋斗一生;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人为代表的留法学生,回国后一直效力于民族和,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革命家、军事家……四川的知识分子,为追求救国之道纷纷冲出夔门,远涉重洋,归国后,成为传播新知识、新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锐意改革 东渡日本清末“光宣新政”要求各省筹集经费选派学生出洋学习,国内掀起了留学浪潮。四川总督奎俊、锡良先后下令在省内选拔优秀士子,由官费资助赴日本学习武备、政治、师范等科目,一时报名者众多,四川留日人数在名列前茅。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张澜先生,四川南充人,曾经被选送至日本学习。在日本,他深受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的梁启超等变法派的思想影响,更因在留日学生会上痛斥慈禧太后而被清廷驻日公使押送回国。但从此,他走上了追求民族独立的道路,日本的维新富强与教育事业的发达也让他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他的提倡下,校园成为了西南一带传播革命种子的重要园地。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四川自贡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在日期间,又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投入到了反清斗争的革命洪流中,在日本进行了8年的革命活动。其后赴法,又曾前往苏联、法国和西欧工作,一生致力于革命与教育事业,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同盟会创立时四川部分成员在东京合影勤工俭学的法兰西岁月辛亥革命后,中国学子的留学主要目的地由日本转向欧洲,尤其以赴法成为主流。在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等人的倡导与推动下,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先后建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华法教育会等机构。在先后赴法国的2000余名青年学生中,四川人就有538名,居之冠。二十世纪20年代成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工作的法国国营橡胶公司朗格乃工厂来自四川广安的邓小平,抵达法国时,年仅16岁,留法5年,他体验到工人的艰辛生活,也结识了不少旅法的共产党员,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来自四川乐至的陈毅和哥哥陈孟熙,因参加争取求学权进驻里昂中法的学生运动,1921年陈毅与蔡和森等人,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从此,陈毅在国内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因参加学生爱国斗争而遭到反动当局追捕的聂荣臻,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结识了很多革命青年,也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生于成都的李劼人,其作品深受19世纪法国文学的影响,突破了中国历史小说传统形式,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中西影响相融合的一个范例”……李劼人赴法留学护照存根百年前的川籍学子,继承了四川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也受到四川热心时政、心系天下的学风影响。他们在遥远的异乡,挥洒青春,为了寻找救国图强、改造社会的知识和真理而四处奔走,用自己的觉醒与血汗,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而奋斗的篇章。

没有人能替留学生解决问题,但同样,也没有人能替留学生成长。只有克服【干货】留法名人,为什么早期革命同志都留学日本,法国留学是如何兴起的,百年前的留学生:眼前是世界,背后是祖国和家人??的挑战。终将是会迎来更好的未来。

温馨提示:为不影响您的学业,来校区前请先电话咨询,方便我校安排相关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 热门课程
  • 作者最新文章
  • 在线报名
申请试听课程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格式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