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是让你脱胎换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碰见胡适在哪所留学 ,不妨跟着哥来看看这其中100年前的人怎么出国留学?看胡适自述「我怎样到外国去」,听说胡适到美国留学,开始学农学,被一个苹果难倒了,这是怎么回事?,求关于《胡适留学日记》的总结与思考?,胡适是不是大清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胡适林徽因留学时都在干什么?也玩王者农药吗?,胡适留学日记书评中胡适什么时候因何出国,胡适留美时曾遭遇到的“学习困难”,胡适:我打牌、抽烟、酗酒、逛窑子还要婚外情,但我是好男人?? 的奥秘。
胡适《四十自述》最后一章的章名题为「我怎样到外国去」。如果我们率直地说,他在这十里洋场上海滩堕落了,混不下去了。刚好这年他有机会去考庚子赔款的留美考试。这也是「逼上梁山」,无路可走的一条路。这一考试成败如何,与他一生前途至关重要。否极泰来,他考取了。这是1910年,他19岁,也是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官费留美考试的第二年。庚子赔款是义和团拳乱的产物,1900年,八国联军后,中国与俄、德、法、英、美、日、义、比、奥、荷兰、西、葡及挪威等14国签了《辛丑和约》,赔偿上述14个总计45,000万两,合美金33,380余万元。俄国最多,占28%。美国占7%,为美金约2,500万元。到了1906年,中国未付美国的赔款本息还有美金1,300万元。1907年,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倡议退还美国庚子赔款多余部分,所谓多余部分,即是美国扣除拳乱所受损失和应有利息后的额外赔款,拿来做为资助中国学生赴美国各进修读书费用,这就是美国庚子赔款留学生的由来。上京赶考,一考就是十几科胡适决定报考1910年的考试。他在《四十自述》里关于从上海到北京赶考的过程,只是三言两语,讲得极其简略,他说:我闭户读了两个月的书。就和二哥绍之一同北上。到了北京,蒙二哥的好朋友杨景苏(志洵)先生的厚待,介绍我住在新在建筑中的女子师范学校(后来的女师大)校舍里,所以费用极省。是年他于6月28日与二哥从上海乘「新铭轮」北上,到北京去应考。到了北京,很快知道了考试日期,是从15日到23日,亦即禀告母亲,并说24日即可放榜。他又说:「儿此次北上一切用费皆友人代筹,故今年家用分文未寄,如能被取则有每人500两之改装费,家用可以无忧。」如果考不上,他准备仍回上海找事、还债,家用「当赶紧设法筹寄,大人可以放心也」,一面习德文、法文及各种高等科学,预备明年卷土重来。时间过得很快,胡适焦急而又紧张地期待的7月庚款留学考期终于到来。考试共分两场,第一场只考国文及英文。1910年7月21日(阳历)是考试的第一天,上午考国文作文。午饭时,给每个考生几个馒头吃(430多人考,恐怕要备一两千个馒头)。下午考英文,也是3个小时。这是初试。初试及格,才可以参加第二场覆试。覆试在初试5天后举行,考各种科学及人文地理,诸如化学、物理学、动物学及西洋史等,一共有十几门功课。第一天考国文,作文题目引自《孟子》第四章「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胡适觉得这个题目不太容易发挥,好在他平时喜欢看杂书,又好考据,用他的话来说,「就做了一篇乱谈考据的短文」,居然得了100分。他文章一开始即说:「矩之作也,不可考矣。规之作也,其在周之末世乎?」下文接着说:「《周髀算经》作圆之法足证其时尚不知道用规作圆;又孔子说『不逾矩』,而不并举规矩,至墨子孟子始以规矩并用,足证规之晚出」胡适说:「这完全是一时异想天开的考据,不料那时看卷子的先生也有考据癖,大赏识这篇短文,批了100分。」第一场初试的下午考英文,胡适考了60分,平均起来,他第一场考试成绩80分。第一场录取的270名,他排名第10。胡适初试及格了。5天后(即7月26日)参加覆试,考其他科目,诸如代数、平面几何、希腊史、罗马史、德文或法文任选一,接着第二天考物理、植物、动物、生理、化学、三角。第三天考立体几何、英国史、世界地理。但最后一天北京下豪雨,270个考生只有100人左右到场,因此考试延期了一天。最后第二批庚子留美考试在暴风雨后一天结束。胡适第一场国文考满分,救了他「一命」,因为第二场考试的科目,都是他「临时抱佛脚预备起来的,所以考的很不得意」。吊车尾上榜,怕丢脸还用假名除了考最好的国文外,其次史地考得好,此外,理化等科目考得不很理想。第一场与第二场的考试平均分数59.175分,在录取的70名中第55名。照胡适自己的说法,「我很挨近榜尾了」。(赵元任考第二名,第一名是杨锡仁。)他对留美考试能否上榜,并没有多大信心,所以他看榜时从榜尾开始往前看。18年后(即1928年)在悼念同时考取、同时进康乃尔读书的同学胡明复(即胡达)时,回忆当年看榜,有一段很有趣味的描写:宣统二年(1910)7月,我到北京考留美官费,那一天,有人来说,发榜了。我坐了人力车去看榜,到了史家胡同时,天已黑了。我拿了车上的灯,从榜尾倒看上去(因为我自信我考得很不好)。看完了一张榜,没有我的名字,我很失望。看过头上,才知道那一张是『备取』的榜。我再拿灯照读那『正取』的榜,仍是倒读上去,看到我的名字了!仔细一看,却是『胡达』,不是『胡适』。我再看上去,相隔很近,便是我的姓名了。我抽了一口气,放下灯,仍坐原车回去了,心里却想着,『那个胡达不知是谁,几乎害我空高兴一场!』那个胡达即是胡明复,后来与胡适同上康乃尔读书,中国同学见了他们的姓名,还认为他们是兄弟,其实不是。胡达与另一位也同上康乃尔的胡世宪是堂兄弟,胡适说:「我和他却全无亲属关系。」胡适本名胡洪骍,但他进康乃尔就开始用胡适的名字。胡适考庚款留美考试,他说:「我怕考不取为朋友学生所笑,所以临时改用胡适的名字。」我认为胡适讲这一段改名的理由有点矫情。因为用「胡适」的名字报了名,如果不取,很多亲友还不是照样知道「胡洪骍」今年参加了第二批庚款留美考试。在我看来,用胡适报名或用胡洪骍报考,没有什么两样。因为考试官不会把落榜的名字公布出来的。胡适的名字是从他的表字「适之」而来,他的二哥表字「绍之」,三哥「振之」。据胡适在《四十自述》里说,那时在上海,有一天早晨他请二哥代他想一个表字,二哥一面洗脸,一面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胡适说:「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胡适又说:「后来我发表文字,偶然用『胡适』作笔名,直到考试留美官费时(一九一○),我才正式用『胡适』的名字。」「从此以后,我就叫胡适了。」出国留学,需不需要剪辫子?「胡洪骍」的名字被丢掉,胡适的辫子是否也被他丢掉呢?这是一个问题。中国人到外国去,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除人种肤色不同外,衣冠亦异。1910年胡适与赵元任出国是否剪掉辫子?顾维钧及蒋梦麟出洋较早,他们自费留学,回忆录里都有记述,他们到美国去之前就把辫子剪掉了。江勇振在其胡适传里说到留学生出国的辫子:「与之相较,公费生就没有这个自由了。像胡适、赵元任这些在1910年放洋的第二批70名庚款留美学生,各个头上都拖着一根辫子,浩浩荡荡地到了美国。根据胡适晚年的回忆,他显然在美国把辫子剪掉以后,还把它寄回家保存起来。」江勇振说的恐怕与事实不符。胡适晚年对秘书胡颂平说:「我19岁还不到就出国的,那是宣统二年。我记得我的头发剪断后寄到家中保藏起来。」我推断胡适可能在上海剪断了辫子,就在上海寄回绩溪家中由母亲保存起来。我的证据是根据赵元任的《早年自传》,他说这批考取的留学生首先要到上海美国领事馆办理入境手续。有几件事必须做的,包括把中国农历出生的年月日改为西历。赵元任又说:「我们必须换穿西装,最重要一点是剪掉发辫。我告诉理发师剪掉辫子时,他问了我两次,以便确定我要那么做。他说有一个人剪掉了辫子,他的太太竟而自杀。」我相信赵元任的说法,他是剪掉辫子去美国的。照这个推论,胡适就不可能拖着辫子去美国了。赵元任在回忆录里还说,考取庚款的学生每人都有发给治装费及旅行津贴300元,他们拿这笔钱去做全套西装,以及购置大皮箱等旅行装备,胡适因母亲需钱孔殷,打算从治装费中省下一部分钱汇给母亲家用。没有想到,胡适不慎在上海电车上遗失了治装费。时为八月上旬,还有一个多星期即要放洋赴美,他当然心焦万分,可是也没有办法,闷声不响,向一位在上海经商的宗族叔公胡节甫临时借了300元,以解燃眉之急。胡适还算幸运,他在电车上失落的治装费是被一个洋人捡到的。这位洋人捡到这300元,没有自己吞下,他把钱存在邮局里,并查明胡适的地址,要胡适本人写信才发还。从那时起,他「对西方的文明便已肃然起敬了」。<感谢朋友们添加关注的支持,谢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收藏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谢谢
《胡适被苹果难倒》的故事 胡适一生得过35个博士学位,照说智慧一流,可是他初到美国留学时,却被三多个苹果难倒,因而改行。 胡适一生以文学、哲学闻名于世,怎么和苹果问题扯上了关系呢?原来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入纽约州康乃尔的农学系。 胡适在康乃尔农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胡适对这些还都有兴趣,也可应付,可是到了苹果分类时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璧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又,胡适却十分头大。 三十多种苹果,对美国农家出身的学生来说,二三十分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楚;胡适花上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20种,真正十分头大。 胡适是在宣统二年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因胡适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可以免学费,故学农以节省学费接济家庭,既被苹果难倒,自知不是学农的料子,便转学历史、文学,后日方得成名,正应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袁同礼考证过胡适的学位,胡适共得博士学位32个,但胡适自称他有35个。
试试唐德刚的《胡适回忆录》和李敖的《胡适研究》,针对一小点,应该可以独立成文。《胡适留学日记》我记得最清的,是关于他《文学改良刍议》的思想,试一下吧。还有他后来说,在康奈尔读农学,考试学那么些苹果,一个一个的标注出其学名。因为是外国学生,根本没见过,劳神费力,而且没有什么用处。于是他拜在john dewey门下,在哥伦比亚读博士,学习实用主义哲学。要知道罗素,这个与dewey同时代的哲学家,在写《西方哲学史》的时候,还不忘介绍dewey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可见一斑。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872年8月11日,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启程赴美。那时候胡适还没出生呢。。。
辜鸿铭、陈寅恪、季羡林、胡适、鲁迅、林徽因、梁思成……如今被封神的大师们你就不好奇——他们留学时,都在干什么?胡适:组团开黑打游戏,我只服胡适之在中国历史上,有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是拿了36个博士学位的超级学霸。巧了,学霸打牌的历史也很早,源于17岁。当时,他所在的中国新公学解散了,“家事败坏”,前途茫茫,遭遇一班浪漫的朋友,不到俩月,组团看戏、打牌、逛窑子成了最大消遣。19岁,他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有人说,漫漫赴美路,他打牌停不住。胡适曾说,从游戏的特殊爱好上看,可以说英国的国戏是板球,美国的国戏是棒球,日本的国戏是相扑,中国呢?“自然是麻将”。关于他在康奈尔的生活,都记录在《胡适留学日记》里。学会了吸烟的他,烟雾缭绕在牌桌上整日厮杀:朋友相邀不能拂人面子——打牌;为朋友践行——打牌;天气太热或者太冷——打牌;劳动节该休息——打牌;考试成绩不称心——打牌……痴迷程度看似不亚于大家打王者农药。腾讯文化君脑洞大开:如果胡适发朋友圈,约莫是这样吧。9月6日,经常熬夜打牌的他,搬到世界学生会所,“初次离群索居”没牌友,写下“昨日,与金涛君相戒不复打牌”后,“打牌”二字,从日记里消失。六年后回到中国,叱咤风云,有好友亲眼见识他组团打牌,屡战屡败,甚至除夕赶了三个局,仍旧要打四圈麻将才肯睡觉。后来,他又有了证婚癖,非要男女两人组团升级,凑成佳缘一百多对,堪称民国第一“红娘”。林徽因、梁思成:谈场毕业不分手的恋爱 (林徽因、梁思成)用学术成就在中国建筑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人们说,“梁上君子”和“林下美人”是天作之合。相比现在的异国恋,经历九年爱情长跑的这俩人是幸运的。1924年6月,青梅竹马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一起赴美深造。四年前,陪在林徽因身边的,是热烈追求她的徐志摩,两人一度有谈婚论嫁的意思。后来,徐志摩走向北京城的风景:陆小曼,而一场车祸把她推向梁思成。(陆小曼、徐志摩)休养一年的梁思成,等到了考取半官费留学的林徽因。9月,两人入读宾大同一个的建筑系和美术系。留学期间,二人苦难重重又相濡以沫:梁思成的母亲乳癌复发,病故;林徽因的父亲遭遇不测,家里的顶梁柱塌了;梁启超病痛缠身,几次走过鬼门关。与林家交好多年的梁启超,安慰和开导她,一度准备动用股票利息为她筹学费。在梁家父子的抚慰、支持下,林徽因度过了难熬的时光。而这期间,徐志摩已经在一片争议中跟陆小曼结婚。都说毕业季就是分手季,可1928那年春暖花开,留学生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温哥华举行婚礼。季羡林:我跟邻居女儿的那些不可描述之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也有毕业不得已分手的。被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季羡林,有个年轻时就写在心口的名字。“到了瑞士,我同她通过几次信,回国以后,就断了音问。说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话。”这段心事开始于1935年。季羡林到德国格廷根留学,租的房子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几个月后,受邀去迈耶家的季羡林,在晚餐桌上,第一次见到美丽高挑,时年二十三岁的伊姆加德。两年后,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的季羡林面对论文一筹莫展,而首次来造访的伊姆加德为他解难。四年中成了他“御用打字员”的姑娘,要的报酬,只是陪她走遍格廷根。知道对方心意后,已经有了包办婚姻的他,无法背弃妻儿与祖国,于是,经过无数次痛苦的思量后,他决定回国。 1991年,八十岁的季羡林在长篇回忆录《留德十年》中首次披露这段爱情经历:“1983年,我回到哥廷根时,曾打听过她,当然是杳如黄鹤。如果她还留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后来,有人说找到了伊姆加德,她终身未婚,而那台老式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辜鸿铭:乱世怪杰身上的民国风骨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辜老爷子,号称“清末怪杰”。他十岁出国,先后在英、法、德留学,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英语写文章,能写出维多利亚时代的味儿的他,有次在欧洲的汽车里,正欣赏周遭景物,发现几个黄头发的年轻人在议论自己。辜鸿铭不动声色,拿起一份报纸,几个年轻人嘲笑他:“报纸拿反了。”这时,他用纯正标准的牛津腔说:“英文也太简单了,不倒过来还有什么意思?”几个年轻人灰溜溜地走了。一次,他代表北洋出席会议。酒会上,坐他旁边的美国女士,学着唐人街腔的破碎英语,问:“like soup?”辜鸿铭礼貌地点头微笑,她以为他连最浅的英语都听不懂。后来辜鸿铭起立致词,英语流利典雅。他坐下后也学那女士的腔调,低声问她:“like speech?”这位天生反骨的叛逆者,“由于他才智出众,凡事都能谠言高论,自圆其说,也就决不会穿帮”。老爷子生平喜欢痛骂洋人,还骂得鞭辟入里;部分外国人却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到痴迷的地步。当年,他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这脱口秀还要钱:听梅兰芳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二元。鲁迅:弃医从文转专业 民国版吐槽君 撕逼小能手 大师鲁迅,也是旅日留学生。他本来要披上白大褂,操起手术刀。目睹了群众围观日俄战争期间屠戮中国人的影片,见识了外敌屠戮同胞,国人却十分麻木,他确认:学医能治病,但救不了中国人。他最终决定“弃医从文”: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心写出“好药方”。中途弃学后,他用故事用文章,叫板清,较劲旧社会,还要唤醒劣根性深种的数万万国民;成了在思想上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导师。他的杂文,更像匕首,直戳反动统治者心窝,他本人也因此身陷被暗算的险境。同时,他成了撕逼高手。在“对撕”界,谁人不知鲁迅的鼎鼎大名?善用凶残的“外号”和“花名”让对手几乎要含恨而死,当面撕逼不尽兴,还转战日记,甚至撕到报章杂志,让人跳起来都撕不到,恨不能呕血而死;为了不束手就“撕”,更多人刻苦修炼,求撕得畅快淋漓。附上一次酒席后的日记撕逼大战:鲁迅写着:“席上林语堂语含讥讽。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林语堂则写道:“与鲁迅对骂,颇有趣,此人已成神经病。”如果民国时候就有知乎,鲁迅绝对是毁誉参半但关注度数一数二的大V。当我们留学时,我们在干什么?看过了这么多民国时代大师的奇特留学经历,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虽然时光相隔百年,但那一代留学生和我们这一代都有着同样的青葱岁月,也经历过很年轻,很幼稚的时代。组团打游戏,暧昧跨国三角恋,写文章开公号当大V,当代年轻人所经历的所热衷的,百年前的他们也经历过,热衷过。每一代留学生都活出了自己不同的精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那么我们这一代呢?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出国时,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怀揣着这个疑问,我们请到了6位留学圈中的大V,让他们齐聚北京,讲述一下自己留学时候的“奇葩史”。时间:6月24日 下午 3点-6点半地点:北京悠唐广场 4 层 Modo Ultra Club门票:免费 (需要提前报名)6月24日咱们北京见!
庚子赔款。胡适的一生,自从1910年出国,到1962年逝世,前后共在美国生活了26年又7个月。一共有五次去美国的经历,每一次去的原因也并非相同,有因为去美国留学,还有赴美讲学,还有作为外交的缘由去的。第一次考取庚款留学赴美,1910年8月至1917年7月。共7年。第二次取到西伯利亚经欧洲赴美。1926年12月31日离开伦敦,1927年5月回到上海。共5个月第三次应芝加哥邀请赴美讲学,1933年6月从上海出发,同年10月回国。共4个月。第四次赴美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1936年8月赴美,同年12月回到北京。共四个月。第五次为争取盟邦支持抗战赴美,1937年9月抵达旧金山,1946年离美返国。共8年8个月。
2021年10月16日,《胡适留学日记》在华艺国际北京首拍中拍出1.3915亿元成交价,创下了“最贵日记”的世界拍卖纪录。这就让人再次关注起胡适当年在美国的留学生活。 前些年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在上市公司盈河数码集团主席任上,曾被香港股民追问其在美国斯坦福是否学成毕业?其后他在此问题上的诚信态度被美国股民置疑,欲以司法手段讨个说法。再后,当时大陆的中国社会科文学所所长杨义等博土生导师攻读自己本专业的博士学位这一“学界新景”,也引起展开热烈讨论。其实,有关“学历与学力·虚名和实学”之关系的争论,从来就没中断过。 上述两则旧闻讨论的结果自有高人和时间来做结论。而这样的讨论,让人想起件往事:当年以几乎相同原因,让海内外的考据专家们颇费口舌探讨者胡适“哲学博土”头衔之虚实。如今提及和回顾,或许究竟如何看待“学历与学力·虚名和实学”会有些启示。 根据早年留学美国的人士称,当年,中国赴留美的学生在选导师时多有这样一种倾向:选大牌教授。大牌教授大都是本专业的尖峰人物。所谓“名师出高徒”,日后说来好听,名气大。再则,大牌教授往往事务非常繁忙,所以对自己学生论文较少挑剔,真是一举两得,好不惬意。有些过来人说,当年情况也确实如此,那些美国大牌教授声望高、治学忙,学生慕名而来者多,所以对学生的学业指导都不大在乎。试想,大教授旗下营中学生多多,哪有工夫去细读每位学生的论文,再给以耳提面命的指导?所以,大教授对学生成绩及格与否常是漠不关心。因而当年美国,大教授指导下的研究生,在学位考场上,可谓是“死伤如麻,三考既毕,秋风萧飒”,很是凄凉。 但这还是拦不住一般研究生的所好。当年留学哥伦比亚的胡适就是那些喜欢巴结大教授的其中一员。他选的导师就是鼎鼎大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图片说明:胡适一生曾获得到过多个博士学位,照说应该是学习一流,毫无困难。其实不然。胡适 是宣统二年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的。当年胡适先生在美留学时,竟然一开始就在自己专业学习上就遭遇到“大麻烦”。由于美国的农可免学费,故胡适考虑到家境条件而选择学农学专业,这一则是可以节省出学费当生活花费,再则还可接济自己在国内的家人。所以,胡适初到美国留学就进了纽约州康乃尔农学系。在农学习是必须实习农事的,这其中包括洗马、套车、驾车和下田。胡适开始对此还有兴趣,可到了学苹果分类时,胡适却感到了十分头痛。其他农家出身的学生二三十分钟就可完成对三十多种苹果的分门别类。但胡适先生花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出二十种。由此,他自知不是学农的料,被迫改行转学历史、文学,才得以日后成名了。 当年美国哥伦比亚的博土学位考与如今中国的读学位程序有别,哥大是要先修毕学校规定的学分,再考笔试、口试、外语,门门课及格后才算 “博士候选人”,这样才能选择题目写博士论文。论文完后,再有一道“门槛口试”(oral defense)。口试过后,博士考前还要过“三柱”:论文小修通过、大修通过或不通过、最后博士论文出版成书,缴给学校一百本,才算获得正式学位。所以在其漫长的程序中至少得要一年半载,当时有些留学生在美不管考到那一“柱”,甚至还没考,若是回到国内就以“博士”自居了。有的是“博士”称谓先用一年半载,或三年五载、甚至十年、乃至一辈子先用也不是没有。当年胡适留学哥伦比亚是晚于十年才拿到“哲学博土”头衔。所以有人质疑胡适当年“博土”衔的是“先用”了十年! 据胡适自己在1936年出版的日记中称:其“1917年5月考过博士学位最后考”,而没用“通过”二字。人们后来才知道:事实上胡在二柱考时就遭遇困难,他在1917年“口试”上又遭遇略同于后来的“二柱”困难。 那么我们如何评价胡适当年的考试失败?今天人们可以有这样两种版本说法:一是从传统常理看,考试失败就是学生的学业失败,学生要好好“回炉”才是。但根据胡适当年的博士论文水平,或许今天的人们还可以这样评论,当年胡的那篇博士论文是“对牛弹琴”,被六位主考教授的“大草包”给糟蹋了。因为正是胡适这篇论文日后经扩展延伸成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之专著,被以为是继往开来、光照世人之作。而当年在听胡适“弹琴”的“坐牛”中,就有那位大名赫赫的杜威。二年后,美国“大牌教授”杜威先生来到中国讲学,竟然发现自己因曾是胡适的导师而增光许多,心情很是得意:高徒名师,相得益彰。当然,“杜老师”也自有办法让哥伦比亚“悉心”博士论文评审的先生们闻讯后能改弦更张····· 其实,学历与学力之间不定就是等号联系,这样的事例不少。学问为人共仰的陈寅恪,他留学多年足迹遍及欧美,但若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他却竟然没个像样的文凭,但他也不曾想如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那样聪明,去谋个“克莱顿”博士学位并捎带份“外交胜利”。日后陈寅恪的侄子曾置疑问他这是为啥?陈先生回答是“不愿在两三年中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对于这样一个回答,生活在如今的你又能如何做出你自己的评价呢? 今天,我们经常回顾“五四”新文化运动。那么就不妨再说说当年“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北京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先生,他也没有现代教育的学历学位罩身,且还是旧式科举考试“策论秀才”前的“八股秀才”。但是,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想影响深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挥重大作用。他在当时的北京里的教学工作同样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综上所述,或许可这样说:学历是学习阶段性的目标,而对学力的追求应该贯穿于我们人生过程中的始终。 图为1924年9月,胡适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同人合影。三排左二为胡适。
情愿不自由便是自由了...说起胡适,大家肯定都不会觉得陌生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他一生共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且曾经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在他还未满26岁的时候就是北京的教授,之后还成为北京的校长此外,在任的4年驻美大使期间,他成功将美国“拖入”太平洋战争惹得日军怒袭珍珠港,使中国有了可以“翻身”的机会因此他也被美国史学家视为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罪魁祸首但是谈到胡适,大家肯定会首先想起前段时间在网上很火的“胡适留学打牌日记”7月4日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这段子一出,众多拖延症患者都纷纷表示原谅了自己原来大师也如自己一样是个拖延症患者,也曾经这么堕落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上面的“胡适打牌日记”是假的,有杜撰的成分真实的《胡适留学日记》是像下面这样的节选1911年7月部分日记:七月二日(星期日)读《马太福音》八章至九章。书作寄李辛白。天热不能做事,打牌消遣七月三日(星期一)有休宁人金雨农者,留学威士康星电科,已毕业,今日旅行过此,偶于餐馆中遇之,因与偕访仲藩。十二时送之登车。今日天气百一十度(摄氏度43度左右)。打牌。七月五日往暑期学校注册。下午打牌。七月六日暑期学校第一日,化学。打牌。七月七日上课。打牌。七月八日无事。打牌。天稍稍凉矣。七月九日读《马太福音》。七月十五日读拉丁文。读《谢康乐诗》一卷。作书寄友人。夜赴暑期学生之欢迎会。七月十六日游湖上别墅,归后大风雨。读拉丁文。七月十七日上课。化学试卷竟得百分,真出意外。读拉丁文。七月十八日上课。做化学算题,久不作算数之事矣。(去年北京试后,即未一亲此事。)夜听Prof. Sprague演说“Milton”。此君为本校最先英文掌教,今老矣。7月22日(星六)晨往Robinson照相馆摄一小影。打牌。读美国短篇名著数种。可以看出胡适虽喜欢打牌,但是只是作为一种消遣并没有像上文那样完全不学习,时间全用来打牌的记录,这没毛病啊而且胡适的日记中频繁出现“打牌”字眼的七八九月份正值美国的暑假这时候画风就完全不一样了人家在暑假时,打牌之余还不忘记学习呢大师之所以为大师,还是有其理由的众学渣们回头看看自己的暑假,只能一声叹息此外胡适的日记中记载的戒打牌,也并非今天说戒明天又继续打牌胡适在九月六日的日记中说了“不复打牌”后之后的日记中也确实没见再有记载打牌的事情了“胡适打牌日记”虽然不是真的,但是胡适的放浪形骸却是真的十七八岁的胡适完全就是上海滩一名浪荡的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齐全同样是根据胡适的日记记载,他在出国留学之前还因醉酒殴打过巡警在一个大雨的夜晚,胡适和一帮狐朋狗友在一家妓院里“打茶围”(和妓女喝酒闲聊),一直到深夜才离开图:打茶围当时大家给胡适叫了辆黄包车送他谁知车夫见胡适酩酊大醉便起了贪念将他推下车,把他的钱包、马褂、帽子等统统拿走之后一位巡警路过见到狼狈的胡适,便开始盘问他这个时候胡适就趁着酒劲,操起剩下的一只鞋就往巡警的脸上砸此时巡警也大怒,两人便扭打到一块于是胡适顺利被关进了巡捕房并罚款五元到第二天酒醒了,才惊觉昨天竟然做了这么出格的事情不过这件事也有好的一面,经此事后他便感愧对父母开始下定决心,不再放任自己同年,他便考上了“庚子赔款官费留学”,赴美深造果然大师还是大师,稍一发功就能开始逆袭其实胡适在留美前期那么沉迷打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兴趣在文学的胡适当时所选的专业竟是农科在他出国之前,他的哥哥就对他说:到了美国别学那些文学、哲学、法律的,那些都不管用要学有用的才能发财胡适想,中国地大物博,农业是条好路子啊大兄弟而且当时美国的农可以免除学费,家道中落的胡适还可以省下学费汇给母亲刚开始的各项农务,包括洗马、套马、剪枝、抓虫等胡适虽完全无兴趣,但尚且可以应付得来但是到了苹果分类时他也是一个头两个大那时候一节课就要把30多种苹果分门别类这对于美国的农家子弟,只要20分钟就能够分好图:文学界的“牛顿苹果”但是胡适又是对苹果解剖,又是尝味也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分出20种,而且还错漏百出再想想“这些苹果,中国大半都没有,我学了也没用啊”(这种句式有没有似曾相识,学数学有什么用,难道我要用微积分去菜市场买菜吗)于是胡适决定遵循自己的兴趣和意向,弃农从文得亏这些苹果,从此中国历史上才多了一位文学大家胡适虽不高大,但胜在长相英俊,出身官宦之家,且资质和才气俱佳本身多情的他注定桃花运不断他的一生中能够被统计出来的就有过6段婚外情图:胡适与留学时女友韦莲司从金发碧珠的外国美女韦莲司,到民国才女陆小曼他无论是与师母杜威夫人,还是自己的学生徐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当时的他可谓万千少女心中的梦中情人就连原子弹之母吴健雄,也曾偷偷爱慕过他的才华图:胡适与吴健雄然而这么一位风流才子,一生中只有过一段婚姻——江冬秀是他唯一的妻子早在胡适十三岁的时候,其母就钦定了胡适与江冬秀的婚事虽胡适一生都是极力主张婚恋自由的但胡适又十分孝顺,不忍见母上伤心便默默的接受了这门婚事图:胡适与江冬秀你可能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像徐志摩那样果断离婚呢这个时候就应该问一下胡适的老婆江冬秀了胡适属兔子,而江冬秀比胡适大一岁属老虎这兔子遇上老虎,注定是跑不了的江冬秀虽为裹小脚的旧时代女性但是做起事来却非常果敢,颇有几分男孩子的魄力图:胡适与曹诚英1923年的秋天,胡适到杭州疗养江冬秀便写信给表妹曹诚英,托她照顾表哥胡适曹诚英曾在他们婚礼上当过伴娘当时胡适就对这位小自己11岁的伴娘颇有好感,曹诚英也非常崇拜这位有名的学者这次杭州疗养两人感情更是迅速升温,可谓天雷勾着地火,一发不可收拾图:曹诚英三个月之后,胡适回到家中时曹诚英已经怀有身孕于是,他鼓起勇气向江冬秀提出了离婚但谁也没料到江冬秀的反应竟是如此激烈她立马拿起剪刀刺向胡适被人拦下之后又冲向厨房操起菜刀架到孩子的脖子上威胁胡适说:“你要离婚可以,我同你生的两个儿子也不要了,都杀掉,我再自杀”图:胡适一家江冬秀这一系列反应完全把胡适给吓懵了,他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啊 生性温和的胡适完全见不得这种鸡飞蛋打的事情最后只能选择舍弃这段恋情让曹诚英去堕胎虽然这次江冬秀的大闹一场也没能阻绝胡适与曹诚英的缠绵悱恻,之后他们两个还是经常有书信来往不过胡适不再提离婚,也使江冬秀选择一只眼开一只眼闭曹诚英之后还认识了一位优秀的男性,也准备步入婚姻的殿堂谁知对曹诚英怀恨在心的江冬秀刚好与这位男性的亲戚相熟于是江冬秀从中作梗,把曹诚英之前的“丑事”一股脑往外说自然这门婚事吹了,曹诚英也伤心欲绝想要到峨眉山出家当尼姑从此江冬秀女强人的形象就在教授夫人中建立了起来当时梁实秋也想要另娶新派小姐,要和原配程季淑离婚江冬秀这位虎婆子全程出面给程季淑撑腰,鼓励她打官司,最终使梁实秋败诉因此那时候江冬秀在京城的名声都快要盖过胡适了有个虎妻在身边,胡适怕老婆的名声也渐渐被传开但是胡适仿佛也并不介意,还经常开玩笑说,这是兔子怕老虎如果你说胡适的婚姻是悲剧的,但是胡适却自得其乐有一次一个巴黎朋友给他寄了十几个铜币,上面印着“P·T·T(怕太太)”三个字母于是他便突发奇想成立了一个怕太太协会,拿这些铜币作为协会的徽章其实抛开天生多情这一点,胡适完全就是一个好男人的典范在之后他还提出好男人的“三从四德”(咳咳,男生注意记笔记了!)三从:是太太外出要跟从,太太的话要听从,太太讲错要盲从四德: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发怒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对此胡适也是说到做到,几十年夫妻下来胡适这只小兔子可谓对江冬秀温顺服帖在胡适经济困难的那段时间,江冬秀还每天沉迷于打麻将有时候为了打麻将饭也不做饭,直接煮一锅茶叶蛋给胡适慢慢吃,他也一点都不生气甚至碰到凑不够人打麻将,胡适怕江冬秀为此不开心,还特地到处打电话为江冬秀找牌友据说在胡适死前四个月,因为宿舍不能打麻将,他还嘱托别人给江冬秀买个房子专门用来打麻将图:胡适逝世时,江冬秀哭成泪人有很多胡适的朋友都说胡适没出息但是胡适对此是这样回答的“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的一种,其实心甘情愿地被束缚,很幸福” 而张爱玲对他们婚姻的评价也是:“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胡适处事的态度一样和他对待妻子的态度一样他待人宽厚,从来不恶语伤人耿云志(胡适研究会会长)对他是这样评价的,说他既具有儒家忠恕之道,又有西方的绅士修养其实从二十年代开始,就不断有青年学生、左派作家不断用非常激烈和恶毒的字眼来骂他,但是他从来没有回骂过这可能正如他一直强调的独立一样只有拥有自由独立人格的人,才能敢说实话,而他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人“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没有独立,即便是自由,最终也会变成奴隶”他的思想和言论在现今也完全没有过时例如他提出的“勤、谨、和、缓”四字箴言也在很多大公司中备受推崇胡适死后,蒋中正手书挽联对他的人生进行了高度概括云: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同样作为留学生的我,胡适在哪所留学,100年前的人怎么出国留学?看胡适自述「我怎样到外国去」,听说胡适到美国留学,开始学农学,被一个苹果难倒了,这是怎么回事?,求关于《胡适留学日记》的总结与思考?,胡适是不是大清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胡适林徽因留学时都在干什么?也玩王者农药吗?,胡适留学日记书评中胡适什么时候因何出国,胡适留美时曾遭遇到的“学习困难”,胡适:我打牌、抽烟、酗酒、逛窑子还要婚外情,但我是好男人??是需要我们去了解熟知的,其他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是,请继续努力吧,加油吧,少年。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