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素质,即科目一,满分为150分。
2、题型分布如下:单选题29题,每题2分,共计58分;材料分析题3题,每题14分,共计42分;写作题1题,50分。内容上主要包括职业理念、文化素养、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基本能力五个方面。综合素质的考察题目相对固定,以下为往年考试参考:
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即小学笔试科目二,满分为150分。题型分布如下:单选题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简答题3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材料分析题2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活动设计题1题,40分。内容上主要包括小学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模块。参考往年考试,这几部分的考察比例大致如下:
4、教育知识与能力,即中学笔试科目二,满分为150分。题型分布如下:单选题21题,每题2分,共计42分;辨析题4题,每题8分,共计32分;简答题4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材料分析题2题,每题18分,共计36分。内容上主要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等模块。参考往年考试,这几部分的考察比例大致如下:
以下为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科目的真题及答案解析:
1.为教学培根的《谈读书》一课,教师计划通过一篇同样与“求知”有关的作品进行导入,以下恰当的一项是()。
A.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B.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C.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1.【答案】A。解析: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论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突破过去早已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故本题选择A项。
2.学习鲁迅《阿Q正传》,教师讲解“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头顶上了”一句的修辞手法,并补充其他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下列合适的是()。
A.李逵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施耐庵《景阳冈打虎》)
B.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隔壁的房间,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鲁迅《孔乙己》)
C.生命像向东流的江水一样,他从最远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冰心《谈生命》)
D.那树有点佝偻,露出病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烟花一样繁密。(王安石《那树》)
2.【答案】A。解析:题干中的例句为夸张(超前夸张)。A项为夸张;B项为借代,“短衣帮”代指劳苦的劳动人民;C项为比喻;D项为比喻、拟人。故本题选择A项。
3.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围绕“教学建议”展开讨论,下列观点不恰当的是()。
A.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B.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C.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尤其是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D.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标的理解。C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故本题选择C项。
4.教科书中《爱莲说》设置了如下练习思考:“《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对思考练习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是()。
A.强调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B.鼓励学生展开对话,表达个人观点
C.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提升整合能力
D.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学会质疑探究
4.【答案】C。解析:思考题中“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感受“花之君子”——莲的美好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同学讨论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这个问题
的设置,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展开与文本、他人的对话。C项中“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违背了练习的审美探究的初衷,仅从“花之君子”的字义上去理解,未体现语文课程的审美性特点。故本题选择C项。
5.阅读《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回答问题。
师:感谢三位的精彩朗读,哪位同学来点评下?
学生1:父亲的第二问应该读出“的”的语气,刚才朗读者语气嫌低了。
师:他说要读出“的”的语气,同意吗?
2:不赞同。因为在这句话之前,"亲"愁苦地望着"我",所以语气应该是低沉一些的。
师:很好!请你朗读这句话,感受一下。(学生动情地朗读。)
师:那么,读第3、4节,"亲"感动我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3:对"我"学习的关心,对"我"的疼爱。
4:对"我"友情的尊重,对"我"做法的理解。
5:这样的"亲"值得《羚羊雕》中的"亲"学习。(学生笑)
6:对"我"的宽容和尊重。这样的"亲"真了不起,你看,就因为我把"承"少写了一横,"亲"就将"承"改为"成"字,非常让我感动。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第8节还没有同学分析。让我们一起来先读一遍第8节。
以下对画线部分的评价,有哪一项是恰当的?
A.通过让学生点评学生的方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
B.教师不直接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评价,而是把问题抛给另外的学生,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C.学生思维活跃,迁移能力很强,课堂上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迁移思维。
D.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角度理解课程内容的方式没有给予恰当的肯定就进入下一节内容。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教学评价。教师有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因此选择D选项。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考点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4)促进学生学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3)举办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
(2)将教育目标落实到教学之中
(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
学生的道德、体育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质是学生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学生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中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1)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需要尊重(4)学生都有潜能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生理健康发展,主体性发展,中学生社会化发展三个方面生理健康发展:生理理健康的成长,生理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全面发展所需的能力发展,主动发展。(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社会化发展:主要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生理缺陷等歧视学生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这一理念,我们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标。中学教育应以中学发展的需求为根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意味着所有学生的发展是根本,必须坚持教育公平公正,确保教育机会均等,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其背景如何,都应给予相同的教育机会。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设计或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分阶段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才能进行教育机会的分配;因材施教则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潜能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
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尊重与关爱的基础上,实现民主平等,促进教学相长。
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和发展反思能力,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终身学习,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终身学习,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反思和教育研究。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应抓好常规教育,重视情感教育,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多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多样化教学强化主动学习,重视因材施教,强化学困生帮扶。
教师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设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育信息的开发应用者、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教师职业的价值不仅满足个体自我发展和存在的需要,而且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人类都有巨大的贡献。
总之,作为教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的教育行为应符合职业道德规范,体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精神。
再次,教师的教育行为彰显了教书育人的精神。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推行素质教育。耐心引导,不厌其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创新精神,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在材料中,唐老师面对“小樱大闹天宫”的情况,并未直接批评学生,而是耐心询问原因,引导学生化解矛盾,宽容对待,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精神。
最后,教师的教育行为也体现了为人师表的要求。为人师表要求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尊重同事,尊重家长。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在处理“小樱大闹天宫”事件时,唐老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询问原因,引导大家认错,这种处理方式展现了唐老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了为人师表。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始终遵循教育规律,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全力以赴促进学生的发展。
(1)作者认为戏曲并非仅为阅读服务的文学体裁,不能将戏曲从真实的创作、表演环境中脱离出来。王国维对戏曲文学作品的评价并不适用于所有戏曲作品。戏曲作为通俗文化的产物,在阅读和研究过程中与精英文化背景下的经典文学作品存在差异。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二者应有所区别,不宜并列讨论。
(2)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史,不能仅关注经典戏剧作品的文本内容,而应综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表演环境、排演规则、服装道具、剧目受众等周边信息进行研究。
首先,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时,不应忽视对中国古代戏剧表演史的研究。二者相辅相成,本为一体。戏曲文化是一种娱乐市场上的生产活动,相较于纸面流传的更多的是以表演形式进行传播,戏剧表演才是戏剧作品的载体。
其次,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史应以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为基础,从宏观、全面的角度看待戏曲,从而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戏曲文化是一种诞生于市井之间的文化形式,是通俗文化的代表。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史应植根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
最后,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史需要结合当下先进的思想理念,与时俱进,才能更科学地认识戏剧。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戏曲需要我们对文娱产业有足够的认识。在充分了解当今社会的文化、娱乐、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研究戏曲的发展会更加得心应手。
“抢红包”现象近年来备受关注。各类抢红包活动层出不穷,热闹非凡。
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日益加剧。有人认为这是高科技时代的民俗变化,值得发扬;有人认为把亲情友情晾在一边,只认钱,坏了社会风气;还有人认为玩点游戏并没有错。
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社会生活,本文从以下角度展开论述:
一、传统文化也可以用现代化表达
“抢红包”现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一种创新表达。在传统节日、庆典等场合,人们通过红包传递祝福、祈愿,增进感情。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抢红包活动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这种创新表达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值得肯定。
二、既要发扬高科技,又要重视亲情
在享受“抢红包”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亲情。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亲情关系逐渐淡漠。抢红包活动虽然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但过度依赖高科技手段,可能导致亲情关系的疏远。因此,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要学会用心去关爱家人、朋友,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之,抢红包现象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既有积极意义,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看待“抢红包”,既要发扬高科技,又要重视亲情,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