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务员考试成为“中国第一考”的主力军
自1994年我国正式建立公务员考录制度以来,公务员热便持续升温,报考公务员的数量年年递增,其中大学生占了绝大多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考”的主力军。一时间,公务员考试的热潮在各大高校涌起,“公务员”成了校园流行语。
报考热不难体现公务员这一职业的强大吸引力,近几年甚至出现了3000多人竞争一个公务员职位的现象。不可否认,这种现象是不正常且令人担忧的,我们不得不对此进行理性分析,深层次剖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试想,假使当今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只选择走公务员这一条路,各类人才集聚国家各级机关,那样势必会造成诸多问题,最终影响的也将是其他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春秋交替,时代轮回。遥想几十年前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大学生的普遍梦想是“下海”闯荡一番事业,纷纷到企业去寻求自我发展机遇,谋求更好的发展。相反,那个时候的政府机关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可是,时过境迁,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更无法保证稳定的经济效益,甚至会因为倒闭而让员工失业,这无疑使大学生对企业失去了信心。除此之外,大学生自主创业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既要有经济头脑、资金技术等保障,还要时刻承担来自各方面的种种风险。相比之下,在当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公务员岗位越来越诱人。近年来,公务员职业显现出与日俱增的优越性,除了不断加薪,更有许多保障待遇。这也难怪大学生纷纷抛弃自己原先的理想,投奔到公务员考试的大军中,使本就人满为患的公务员队伍呈现出趋之若鹜的局面。
当然,大学生公务员热肯定有其自身的利弊。一方面,公务员考试的公平、公正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在客观上扩大了公务员的录用范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各级机关引进人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外加公务员考试不但有学历要求,也要笔试、面试,不但考核理论素养,也考核解决问题的实际应变能力,这就使得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所用。另外,竞争越激烈,在不盲目扩大公务员岗位的情况下,选拔出的人才情况才越有保证。同时,公务员热也在无形中间接地创造了社会生产力,带动了链条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业观念也停留在“高薪、体面”等层面上,那种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有所消磨。报考热的侧面也能体现出大学生的功利性,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在国家机关引进人才的同时,势必会造成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和短缺,强化的是已经强势的地位,弱化的是已经弱势的地位,不利于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组织的发展,市场经济难以保持持久和足够的活力,必然导致社会创富能力的惰化。
应对大学生的公务员热,就要求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利用网络资源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进行整合,以便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各地政府也要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给大学生提供畅通的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自主就业。当然也可鼓励才多学识广的大学生自愿奔向就业面更为宽广的企业领域,物尽其用,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才智,以此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均衡、和谐发展。
文章来源:中公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