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学费网 > 培训机构 > 儿童关爱发展中心

4008508622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的天使,然而不是每个天使都是完美的,在此过程中将碰见怎么确认孩子是不是自闭症 ,不妨跟着小编来看看这其中如何判断孩子到底是不是自闭症?,如何鉴别孩子得了自闭症?,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闭症?应该怎么办?,孩子确诊自闭症后,我与老公双双测出是阿斯伯格!,怎样判断小孩是不是有自闭症?,怎样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自闭症,自闭症孩子经过系统干预后,长大后会是什么样?,这是一个惊人的事实——被误诊的自闭症?? 的奥秘。

1.如何判断孩子到底是不是自闭症?

随着我们对自闭症的更多认识,加上家长对于孩子成长更加关注。很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表现就会不自觉的跟孤独症联想起来。所以在家长发现孩子行为表现或者能力出现异常的时候,在没有去专业医院进行评估筛查的时候,要了解这个孤独症的自测手段——优先发现自闭特质。家长可以先了解一下自闭症的概念与定义。如果发现多条符合即孩子存在自闭特质。但要论证自闭症,需要自闭特质达到一定程度,然后综合智商水平和情绪控制问题才能认定是否属于自闭症。我们在判断孩子自闭症的过程中,眼神成为了最重要的判断依据,医学的专业术语称之为:联合关注。意思是当孩子处理一件事物时,能否关注到其他人的互动与所处的环境。据此,出现以下行为可以判断存在自闭特质。对视差自闭症普遍对视差,但这里要讲述两个特殊情况:一是部分孩子有可能会在一岁半前眼神好,但是当逻辑思维觉醒后眼神丢失;二是有些家长错误的抱起孩子观察眼神,这个行为本身是错的,因为近距离对视成年人也会回避眼神,所以要观察眼神需保持一定距离。唤名不应在孩子做一件事情时,呼唤孩子的名字并给予指令,观察孩子是不是会抬头响应。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不能在孩子看专注于另一件事时测试;二是一定要给指令,光喊名字孩子可能会忽略,这个错误很多家长都在重复,认为不应名就是不应名字。不会寻求帮助比如孩子要开门开不开,于是就拿起家长的手尝试开门。这就是联合关注的问题,当他想开门时,联想不到是人给他开的门,于是拿着家长的手去开,同时不会跟家长有眼神和动作的互动。物权不清比如孩子看到人的玩具也会去玩,占有。具有自闭特质的孩子,由于缺乏联合关注,注意力全程都在玩具上,会意识不到主人的存在。同理,当自闭特质的孩子在玩玩具时,其他人孩子面拿走他面前的玩具(不是手上正在玩的),同样也不会保护。举止不合时宜孩子会不合时宜地怪叫、怪笑或自言自语。因为他们容易忽然想起以前的某个场景,然后陷入高专注度,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其中,自言自语就是回声语言,如果仔细倾听,自言自语的内容往往是重现过去的某个场景,这可能与镜像神经元差异有关。对人缺乏兴趣有自闭症特质的孩子,都会对自己比较喜欢的玩具、食物等满足基础需求的物品比较专注,而不会关注于身边的人和事。延伸一下:孩子不愿意指物、分享、炫耀都是对人缺乏兴趣,所以孩子有没有频繁的分享、炫耀行为,就是用来判断与人互动的意愿。刻板行为自闭症最具代表性的症状之一,比较典型的刻板行为有:转圈走路、观察手、观察轮胎、看电风扇、拉移门、反复洗手、踩井盖看下水道、来回坐电梯、走固定的路线等具有重复性的行为。当孩子出现刻板行为往往伴随着高专注度,从而陷入沉浸状态,不做干预可以持续很久。除此之外,家长想要知道孩子是否有自闭倾向,或者孤独症儿童家长想了解孩子能力发展如何,也可以通过以下这个孤独症儿童综合能力评估系统进行自测↓↓↓孤独症儿童学前综合能力评估系统

2.如何鉴别孩子得了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的特征社交发展方面: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在群处方面,模仿力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活动。行为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 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兴趣狭窄,会极度专著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 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沟通方面: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可能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

3.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闭症?应该怎么办?

看来这个孩子是个天才。其实孩子不喜欢开口说话,不一定就是自闭症。性格是天生的,但后天形成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因素,不同孩子的性格也是深受生长环境的影响。 我们可以找些孩子感兴趣的书或者故事讲给孩子听,也可以提问孩子一些问题,让他当老师给你解答,但要不断地鼓励孩子表扬她,真了不起,很棒! 孩子是一张白纸,成人在上面涂涂画画,无论你画的是欢乐还是悲伤,孩子都会记在心上。祝愿每个孩子快乐成长。

4.孩子确诊自闭症后,我与老公双双测出是阿斯伯格!

“我怀疑娃他爸就是个谱系”、“孩子爷爷像极了个谱系”……家里出现了一个自闭症孩子后,不少妈妈都曾用狐疑的目光打量过家庭成员,一度想要揪出“幕后元凶”。但到了辰辰妈妈这,她已经不需要任何怀疑,因为在儿子被盖章确认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那天,她自己也被测出是个阿斯伯格。回家后,他让老公做了测试量表,巧了,他也是!一家三个谱系的生活到底如何?今天,辰辰妈妈就来讲述他们故事——当两个阿斯伯格结婚,生了一个自闭娃口述/辰辰妈妈4岁自闭症男孩辰辰的妈妈从小到大,我始终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中,什么事都必须在我的计划之内,什么事都必须提前20%的时间高质量完成,虽然这会让我花上比常人多一倍的精力,但我必须牢牢掌控它们。2016年辰辰的出生,也是在我们的计划之内。深知生娃后万事难的我们,结婚后用4年的时间完成了研究生学业,考完了该考的证,拿完了该拿的本,把生活和工作都推入了正轨。自闭症?无论他有什么障碍,我都接受养娃的头两年,一切都安然度过,孩子有老人帮忙带着,我和老公继续上着班。但辰辰两岁时,我们发现他只会说不超过10个单字,他的语言好像在一岁半就停止了。但身边的人告诉我们“没事,过了三岁就好”,加之我们没有察觉更多的异样,也就等了。3岁一到,孩子依旧没有任何进步,我们就坐不住了。虽然老公说话也晚,4岁了还口齿不清,但至少该说的都会陆续说。于是,我们从内蒙古呼和浩特来到了北京儿童医院,在那里,医生给辰辰做了详细的评估。真是不评估不知道,原本我们觉得挺好的孩子,评估的结果从肢体运动到认知理解都差了一大截。最终,3岁零2个月的辰辰被诊断为自闭症倾向。尽管这个名词我头一回听,头一回认真了解,但我并没有在震惊、难过中沉溺多久,坦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对于孩子,我一向认为他就是来“讨债”的,所以,无论他患什么疾病,我都能接受。这种心态加之我一贯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诊断后,我们马上就开始物色机构,经过考量和对比,我们最终选择了去离内蒙古比较近的西安干预。我也不带一丝顾虑地把辰辰疑似自闭症这件事告诉了单位和身边的同事,然后顺利地请了几个月假,带着孩子去干预。辰辰背影第二次评估不仅孩子确诊了,我和老公也确诊了2021年5月23日到9月25日,4个月的时间里,辰辰一直处于较高强度的干预中,认知、语言、音乐、运动、融合各个课程都上了。这4个月,肉眼可见的是他语言的进步,从干预前的10个单字,到会说“我要”、“苹果”、“香蕉”这个词语,再到短句“给我鱼”“谢谢你”“妈妈,我要”,他基本上学会了需求性的表达,但说的话都是在套用老师的模板,还不算正常交流。直到2021年国庆假期,我们一家人外出游玩,某天他忽然指着马路旁的小花,一字一顿地说出:“爸爸,这-是-什-么?”听到这句话时,我简直惊呆了!虽然他音不准,说得也慢,但老师曾告诉我,孩子的语言学到会说“这是什么”“为什么”的时候就到位了,以后往通顺方向练习就行了!这算是一次质的飞跃。但我们并未高枕无忧,继续上了一对一加强课和游戏课,直到半年的课程到期,老师说我们可以去幼儿园小班试试。孩子真的能上幼儿园吗?我心里打了个问号,2021年11月,我带着辰辰南下广州,来到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在三院,辰辰做了住院评估。不得不说,整个评估相当细致认真,评估的结果就是辰辰被确诊为自闭症谱系障碍。PEP-3量表显示,他的发育比实际年龄晚了一年,语言理解方面分数较低。辰辰的诊断书辰辰评估期间,医生让我填写了一张成人性格和行为测试问卷,但直到出院那天,医生才告诉我,我得了33分。普通人一般10分不到,30分以上属于阿斯伯格,我这33分,正经阿斯无疑了!我拍下了这份问卷,回家后也抓着老公做了一遍,做完之后,我们对娃是个自闭症谱系深信不疑,因为老公得分34分!我,隐藏中的阿斯伯格女性以前不知道有阿斯伯格的存在,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确实有异于常人的地方——我的应变性很差,所有事都必须在我的计划之内,约定的事,如果没有提前告知我取消,我会一直死等。我喜欢一个人呆着,社交会让我很“烦”,虽然我可以应变很多场合,但这是我主观逼迫自己这样做的。为了不与人说话、打交道,我宁愿自己加班一小时独立完成一件事,也不愿和别人沟通10分钟,让别人半小时完成。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我的东西必须放在固定的地方,谁也不能乱动。我的办公桌永远是干干净净的,上面除了电脑电话,什么都没有;家里换洗的衣服,孩子的玩具,所有一切都要收拾好,整理好,我无法容忍凌乱。学习上,语文、英语这类需要语感的学科,我学得很吃力,但数理化,我学得得心应手,老师讲一遍就会,从不用做练习,只要记对公式,考试毫不费劲拿高分。我的自控能力很强,为了掌握某项技能,做好某件事,我可以舍弃很多东西来达到目的,什么也干扰不了我。时,为了做一个毕业设计我一星期没出门,为了学会装电脑系统,我一天装了十遍。……在我成长过程中,这些特质让老师和家长非常喜欢我,学习成绩好,爱钻研,还很省心;工作中,领导也非常认可我,因为我做事总是井井有条,行动速度很快,完成质量很高,专注于自己的事,不会在顾忌考虑他人上浪费时间。我想,我应该属于隐藏中的阿斯伯格女性,可以伪装自己。如果我的刻板与特质成了踢桌子、扰乱秩序……大家可能就会反感我。我在三院做的测试问卷如果不是遇见他我可能这辈子都结不了婚和我过日子的人,如果性格差距太大,一定过不下去,但恰巧我老公也是这样的人。我们相识于考研究生时,我俩都是工作后才考研,并且工作单位正好在同一栋大厦。每次在电梯相遇,我们都会聊聊今年考研分数咋样,哪门好考哪门不好考。我曾去相过不少亲,他们和我聊的都是房子、车子、父母的权力、相貌、穿戴……听到这些我就会觉得,这个人“低俗”、“脑子空洞”!我不爱打扮,因为我觉得这没用,为了工作我可能会把自己打扮得很精干,但恋爱中,我宁愿一个人因为我比他厉害,比他强来爱慕我,也不希望是因为我打扮漂亮。而我跟我老公恋爱时,他会问我“你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吗?为什么叫封建社会?”然后跟我科普……让我觉得这很有意思。老公最大的兴趣就是读书,小时候他一下课就背着书包回家做作业看书,小朋友的玩闹完全吸引不了他。现在亦是如此,单位组织的爬山、打牌等活动,他觉得没意思,从不参加,不如回家看书。看书时,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喊他都听不见,除非拍他。恋爱一年后,我们结婚了。坦诚地说,和他结婚,我绝非出于感性,有多么倾心这个人,而是理性评估之后的结果:我能知道他的后半辈子会是怎样,他的家庭怎样,他的父母能给什么不能给什么,他能发展到哪,不能发展到哪……我都心里有数。因为结婚后我要干很多事情,要提升工作能力,孝顺好父母,培养好孩子,我要确保他不会出轨,确保家庭有金钱来维持。他,是对的那个人。如果我找不到这样人,我可能就结不了婚。事实证明,我的理性选择没错,我们的三观一致,生活中很多事都可以不谋而合,很少争执。当然也由于生活中80%的事,他都不会管,全部都放心地交给我。辰辰照片 关于孩子他能成为一个阿斯伯格就好了我们身上,或多或少携带着谱系的特质,但他们并没有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说话,可以工作(我们都是金融从业者,不需要太多应变和社交的职业),可以不影响别人和社会秩序。所以,我们知道自己是阿斯伯格后,都很淡然,而且它可以解答很多困惑。三院的医生告诉我,辰辰属于高功能,我反问“为什么不是阿斯伯格?”医生说,因为他有语言障碍。我又继续问“我能把他养成阿斯伯格吗?”医生只说让我养着看,有的孩子能力退了,有的进步很大。今年,我们帮辰辰选择了一个人少的私立幼儿园就读,入院前我把他的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行为(刻板,沟通不了,叫他不应,打小朋友,转圈……)都告诉了老师和校长,他们表示愿意接收和帮助他。现在来看,一切还算顺利。在家我们也没有再刻意干预他,只在出现问题时解决,我想借这段时间看看他是否具备自然习得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普通孩子很多东西不是父母老师手把手教的,而是自己学会的。经过一段时间监测,我们发现辰辰确实在自我习得,由于基础较差,他习得的速度和数量都落后于同龄,但他给我们展现出了这个能力:他看了一段时间的天气预报后,会跟着播报;看了托马斯小火车动画后,会给我们讲故事,从最初的几句话,到有完整的情节,都是他自己学会的,没有人教。当然,即便他有这个能力,他还是需要帮助,疫情结束后,我们打算带他去北京大米和小米或者其他机构继续干预,补足很多没有跟上的能力。未来,我们希望他能长成一个和我们一样,能在社会生存的阿斯伯格就好了(成为普通人,以我们的基因有难度)。如果后面干预不好,或退化了,我想,我就辞职在当地开个机构,来干预他。反正,有困难就不断解决。我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孩子的情况,只有知道了才能会帮助我们。甚至,我希望有专家、研究人员对我们一家有兴趣,把我们作为一个自闭症研究案例。整理|春桃 编辑|当当 主编|潘采夫 图片|辰辰妈

5.怎样判断小孩是不是有自闭症?

自闭症的表现为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指导意见: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三岁前会出现的基本特征有下列三方面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对某些声音,颜色,食物或光线会产生焦躁不安或强烈的反应等。

6.怎样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自闭症

父母往往是第一个发现孩子有患自闭症的迹象,譬如逃避与别人有眼神接触、不理会他人、长时间专注于某样事物等。自闭症征状也可能忽地变得明显,例如有些呀呀学语中的小孩突然变得沉静、退缩或出现自虐倾向。 1、自闭症儿童不懂与人分享: 他不会把玩偶当为真人。他可能会把玩具排列图样或是分门别类,却非真正在玩耍,由于他不晓得视玩具为一个整体,只喜欢其中某部分(例如玩具卡车的轮胎)。如果你的小孩懂得以洋娃娃或玩具来编故事的话,那么他大概不是自闭症患者。 3、自闭症儿童言语表现异常: 他倾向重复你的问题、或长篇大论说的话、或是答非所问;或可能会像机器人般以单一声调说话,又或者说一些词不及义的词汇。要是你的小孩只因害羞而不敢说话,而不是表达有问题的话,那么他应该不是患上自闭症。 4、自闭症儿童坚持一成不变: 一些轻微的改变也会令他感到烦恼。他或许会坚持每一次都要吃同样的东西、把玩具排成一条直线、把牙刷放在同一个位置等。如果你的小孩不介意突如其来的改变或惊喜,那么他大概不是自闭症患者。 5、自闭症儿童常常沈溺于奇怪的行径: 例如不停地挥手、转东西、数硬币或重复观看录像的某片段。如果你的小孩长时期坚持要重复地做同一套动作,那么他有可能是患上自闭症了! 自闭症征状在幼儿期时最为明显,当小孩学会适应四周的环境后,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会减低。自闭症不会随成长而消失,但有方法能缓减其严重性。我会在本册子后半部介绍其中一些策略,不幸的是,自闭症目前还未能根治。

7.自闭症孩子经过系统干预后,长大后会是什么样?

  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家长一般首先关注的是孩子可以康复吗?康复的效果怎么样?  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康复现状,小铃铛今天给大家讲解一下国内自闭症的康复现状。  首先,家长应明白的一件事:自闭症是永远不可能康复和正常孩子一样的。  即使智力,自理能力正常,可能都会有一些异常的行为,比如,一直盯着旋转的东西看,这是一些自闭症孩子的刻板行为,很难替换改善。  至于康复现状,小铃铛觉得要以自闭症的轻重程度以及进行康复时间的早晚进行区分。重度自闭症的预后  先来给大家讲解一下重度自闭症的康复现状,不干预的话大部分重度自闭症情况都差不多,终生需要家里人照顾,甚至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家长如若不相信,大可以去特殊学校去看看,很多青春期的自闭症小孩,也不会说话,认知能力只相当于3岁小孩,甚至比不上。  而重度自闭症进行干预的话,可能认知能力会有提升,但是说话、社交功能肯定是比较差的。  所以,对于他们的干预目标,不可设定过高,家长和老师应该着重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轻度自闭症的预后  接下来,重点给大家讲讲轻度自闭及高功能自闭孩子经过系统干预会达到什么程度。  先给大家说一组数据:  18年4月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统计结果,美国自闭症儿童的比例提高到了1/59。  很恐怖的数据吧,上升的原因是什么,有一个共识是:不是因为患病孩子越来越多,而是诊断在扩大。  也就是说那些症状较轻、灰色地带的孩子越来越多的被归为自闭症。  这些孩子在以前可能会被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社交障碍、发育迟缓、语言发育障碍等等,现在都归到自闭症了。  所以同样的问题就有了不同的答案,由于现在更多的轻度孩子纳入诊断,这些孩子经过早期干预,在成年后能够混在普通人群里的比例大大提高了。 我所在家长群,有很多比较用心的家长,孩子在3周岁以内的,即使有一些看起来程度比较严重的。  经过家长的努力,一两年后,有的甚至几个月以后就达到了“潜伏”、“摘帽”的水平,能够和普通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和融合。  这些孩子,以后大概率就是普通孩子,也许会有一些轻微的特质的表现,比如内向、敏感、不擅长和人打交道、有些许刻板动作等等,但是更多的表现为“个性”而不是“障碍”。  所以早期干预如此重要,以至于同样程度的孩子,从2周岁开始干预的和从4周岁开始干预的,预后就是完全不一样。  如果家长不重视,在幼儿园里混混,期待他自然成长,有赌博和侥幸的心理,等到了小学,发现无法适应,甚至被劝退,再去想到要干预,就晚了,等于耽误了孩子一生。

8.这是一个惊人的事实——被误诊的自闭症

引言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幼年时被医院诊断为自闭症,但并没有带孩子进行特教康复,而在几年后,当中一部分孩子很多自闭症行为却逐步减少、甚至是消失了。再去医院复查,医生不再说是自闭症。一些年龄较大的孩子,他们从小到大都在找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生看病,但诊断结果却包罗万象:自闭症、抑郁症、发育迟缓、精神分裂等等。即使是自闭症也会有轻度、疑似、倾向、边缘性或者典型、非典型的不同。五花八门的结果让家长无所适从或感到迷茫,这就是当前自闭症领域存在的误诊问题。家长在“越早干预越好”的理念推动下,在康复机构干预很久但收效甚微。孩子越来越大,差距却越加明显,恐惧、焦虑,甚至绝望,似乎已身心疲惫、无力支撑……..其实,此刻的家长也许该认真的考虑一下那个最初好像已经解决的问题:孩子真的是自闭症吗?误诊的典型案例一,小军的故事小军看上去长的非常高大、强壮,父母在他面前显得非常矮小,但面部表情和肢体行为极不协调。脑袋经常在脖子上四面的转动绕圈,害羞、胆怯。时常嘴里嘟囔类似“我是傻子,我是傻子”这样重复的、莫名其妙的语言。小军已经十八岁了,父亲是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四岁时家人发现孩子有些问题,于是去了北京一家著名的专科医院,最终小军被诊断为自闭症。母亲为了他把教师的工作辞了,带着他踏上了漫漫康复之路。前三年的ABA训练是如何熬过来的现在想都不敢想了,但结果却收效甚微,没有让小军具备上学的能力,没有学校愿意接收他,最后还是托关系上了一所学校,但学校的给出的条件是必须有母亲陪读。两年过去了,别的孩子学习两年,而小军在母亲的陪伴下勉强“混”了两年。重复的行为以及社交困难等自闭症特征并没有因二年的“随班就读“而彻底消失,而小军和母亲都已身心疲惫,第三年实在“混”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最终转入了培智学校。去培智就意味着放弃完全康复的希望和努力,凑合到毕业,无处可去的小军此后一直呆在家里。小军的父亲介绍,最近几年孩子在家里几乎所有家务都能做,还特别喜欢做饭,做的也还可以,特别是有一次自己骑的电动车去一个亲戚家,在路上没电了,他根据自己的位置打电话找离他最近、有车的亲戚来接他。类似的情况并不是唯一的,父母有时很迷茫:自闭症叫作“星星的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与人沟通,但我的孩子并不是这样,小军到底是不是自闭症呢?其实,小军就是一个将其他发展障碍鉴定为自闭症并叠加使用错误的ABA训练,致使孩子成为智力障碍的典型案例。误诊的典型案例二,公益妈妈的故事一个知名自闭症公众号和康复机构的负责人的孩子,在3岁时被权威医生做出“疑似自闭以及阿斯伯格倾向”的诊断。但几年后她公开承认,她的孩子应该是一个被误诊的案例。以下关于她孩子自闭症诊断的摘录以及她本人的观点来自她发布的公开信息:我孩子的现状“孩子尽管有异于常人之处,但我已将其归为普通人之间的正常性格差异。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我在孩子诊断后,加了几个自闭症家长群,其中一个群从我加入到现在,已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孩子,已经由家长自行给孩子摘了帽。可以推断,这些孩子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暂时性问题被视作自闭症对待了,所以当这些问题因为孩子的成长而消失,所谓的自闭症症状也“神奇”地改善了,而这其中很难说,有多少是因为父母的刻意干预而转好,有多少是孩子成长的必然结果。解释一下医生的误诊“医生给我娃的诊断是疑似,原因是未到三岁,不做明确诊断。我猜想如果是3岁再去做的诊断,有可能是高功能自闭。三岁前孩子去诊断,也有直接被医生拍回家的,因为完全能确定不是自闭。给疑似的诊断,说明有怀疑的成分在里面,至少是处于边缘地带,有一些症状的。所以我后来说误诊,不是说医生判断失误,而是说随着孩子的成长,已经有更充分的证据判断他属于不那么靠近自闭范畴的孩子。这种进步,在医生当时是无法预见和判断的,他只能根据当时所看所听和家长基于孩子特定发展阶段的描述作出判断。 孩子是成长中的个体,和已经定型的成人不同,所以诊断孩子是因为发育问题而暂时落后,还是根本基因缺陷导致的无法治愈的自闭症,不太容易,面诊肯定不是百分百准确,但是除了来自权威的诊断,家长可参考的判断不多。” 我所了解中国自闭症评估的现状 “鉴于医学对病因认知的局限,评估系统的不断变化,评估时间的有限,以及评估本身的主观性,自闭症的诊断并非百发百中,有一定比例被诊断的孩子,可以在随后的复诊中“摘帽”(自闭症界管诊断叫带帽,管推翻诊断叫“摘帽”)。是否获得诊断也取决于每名医生的风格,例如北医六院的另一名知名医生贾美香,几乎是抱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态度,因此就诊孩子的确诊率也尤其高。总体来说,整个自闭症领域,漏诊的病例较少。” 这是一个惊人的事实——被误诊的自闭症任何诊断都会有误诊,更何况孤独症这个世界难题,这是毋庸争论的事实。而问题的关键是误诊率的问题,这个现在没有权威的说法。但从目前自闭症认知的匮乏、快速的诊断流程、激进的确诊风格以及众多家长的反馈、质疑来看,误诊率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高。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被误诊了,尤其在两个权威医生说法都不同的情况下,也只能依靠家长自己的判断力了。为什么会出现被误诊的现象呢?主要是因为诊断标准沿用的是美国制定的标准缘故。只要符合有“重复、刻板的行为”、“社交障碍”这两条表现的孩子就可以定义为自闭症。美国孩子即使仅仅有些“倾向”,一旦被戴上“帽子”就意味着是高额的训练费有人买单了。再加上一般美国妈妈并不会像中国妈妈那样对自己孩子的问题讳莫如深,社会的宽容和价值的导向使她们面对的方式更为积极。而在中国任何发展障碍儿童一旦被贴上自闭症的标签,会给家庭带来了巨大心里创伤和压力。所以学术上将标准扩大化是在美国有民众和制度基础的,但这并不适合中国。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量表的不确定性。自闭症行为量表 (ABC)、儿童期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幼儿自闭症检查表(CHAT),人际交流障碍诊断访谈(DISCO)等林林总总的诊断量表只是对被上述两条铁律定义为自闭症孩子的严重程度进行衡量判定。量表其实是无奈的妥协,因为只要是有分值的就只能说明一个范围,就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甚至要看每个医生的“风格”。问题在于现在大部分医生都统一了风格,几乎都抱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态度,因此就诊孩子的“带帽”率也尤其高。所以在当今自闭症诊断领域,漏诊是极其罕见的,误诊却是常常有的。 美国DSM-5中确诊自闭症只需要“重复、刻板的行为”、“社交障碍”这两条典型表现。而误诊的根源就出在这两条的标准上。我们通过对这两条标准的详细分析,以理解为什么自闭症容易出现误诊问题。第一条: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举例(并非穷举):刻板的简单动作,排列玩具或是翻东西,仿说,异常的用词等;很小的改变就造成极度难受、难以从做一件事过渡到做另一件事、僵化的思维方式、仪式化的打招呼方式、需要每天走同一条路或吃同样的食物;对不寻常的物品的强烈的依恋或专注、过分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对疼痛或温度不敏感、排斥某些特定的声音或质地、过度地嗅或触摸物体、对光亮或运动有视觉上的痴迷。我们需要要理解孩子为什么会不断的重复一个行为、为什么会有局限的兴趣,僵化的仪式或排斥、痴迷某些事物。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理解从容易到复杂的各种事物,同时,会伴随该事物出现相应的行为,孩子从这些事物和行为中获得经验和乐趣。一岁会摆摆手,二岁会使用简单工具,三岁会学跳舞,而五岁时都能搭建复杂的乐高模型了。但有些孩子在五岁时还是1岁多的认知能力,不停摆手是因为不能理解除摆手之外其他更复杂的事物;打招呼仪式化是不能理解打招呼意味着什么、不能应用于适合的场景;害怕、胆怯、不敢尝试是不能理解一件新事物可能带来的收益和危害。孩子不能从复杂行为与事物中获得乐趣。因此,摆手成为他最易获得乐趣的途径,就会不断重复;仪式化的再见是他唯一知道的离开别人时必需要做出的一个动作,就会被仪式化;不理解出现电钻、电推子的声音这种突然的环境变化意味着什么而感到恐惧。国际诊断标准所举的例子其实指向的都是一个常识:孩子理解力弱,兴趣必然狭窄。即使正常孩子也是如此,除了单一方面具备特殊才能的孩子外,那些无论怎么补课连一门功课都学不会的“笨学生”应付课内学习都不够用,怎么会有兴趣参加其他课外小组呢?那么什么孩子理解力弱呢?这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但相信至少有一部分是发育迟缓的孩子。他们也同样喜欢摆手、爱开关灯、拿着你的手去取他想要的东西,或根本不看你用手背比划一下再见。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发育迟缓的孩子被误诊为自闭症的原因。第二条 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举例(并非穷举):异常的社交行为模式、无法进行正常的你来我往的对话,到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感受偏少,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会交往;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之间缺乏协调,到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异常、理解和使用手势的缺陷,再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交流;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行为,到难以一起玩假想性游戏、难以交朋友,再到对同龄人没有兴趣。不和小孩玩是自闭症吗?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清楚孩子为什么不和小孩玩。与成人通过智慧、财富、权力或价值观相互认可不同,儿童只是依靠肢体、认知和语言等能力进行相互认可的。如果没有成人介入,他们之间遵守的基本上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幼儿期能力偏弱、胆小怯懦的孩子或者由于动作笨拙、或者软弱可欺、又或者由于语言滞后,同龄孩子与之缺乏玩耍互动的乐趣,也就不被群体所接受,到大班阶段通常被小朋友冷落或嘲笑、小学、中学阶段更被欺凌。反过来,这些孩子自己也不愿意、不敢和比自己能力强的同龄孩子玩。这就好比两个相差一岁的人,年龄越小区别越大,2岁的孩子看3岁大的那个可以用“高山仰止”来形容他的感受,而随着年龄增加差距就会越小,过了青春期原来的认知差距不明显了,很多所谓的“自闭症行为”自然也就消失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轻度障碍的孩子幼年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倾向,孩子大了之后自动“摘帽”了的真正原因。不是这些孩子小时候是自闭症现在又不是了,而是人家根本就不是,是被误诊了。DSM-5中的诊断自闭症的两条标准所举的所有例子归根结底都是一个理解力的问题。不理解情感的意义、不理解语言的意思、不理解人际关系等等。这些符合标准、被鉴定成自闭症的孩子们,他们只是不理解该如何获得快乐、该如何发泄情绪、该如何和小朋友玩耍、该如何打招呼以及如何表示“我喜欢你”。如果他离开你时大声哭闹、如果他拿着你手想要他的玩具、如果他只会跟在大孩子后面瞎跑、如果他自控力差爱发脾气、如果他遇到困难就逃避、退缩、如果他5岁了还只会叫妈妈、如果他在2岁时还不错,二岁半就开始慢慢退化,还有如果他挑食还有肠胃问题、他回避目光接触、他叫不应、他运动笨拙、重复摇手以及无法全神贯注等等,其实还可以继续列举下去。所有这些,却指向了另一个答案:这些表征都不能作为判断自闭症的依据,他很可能只是一个某些能力缺失,导致发展极度不均衡的正常孩子。

不完美的天使存在着这些缺陷,怎么确认孩子是不是自闭症,如何判断孩子到底是不是自闭症?,如何鉴别孩子得了自闭症?,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闭症?应该怎么办?,孩子确诊自闭症后,我与老公双双测出是阿斯伯格!,怎样判断小孩是不是有自闭症?,怎样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自闭症,自闭症孩子经过系统干预后,长大后会是什么样?,这是一个惊人的事实——被误诊的自闭症??是需要我们去了解熟知的,我们需要用爱,用希望去陪伴、呵护他们,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逐渐蜕变,成就完美的未来!

温馨提示:为不影响您的学业,来校区前请先电话咨询,方便我校安排相关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 热门课程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格式错误